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7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1 覆盖栽培技术第16-18页
    1.2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18-19页
    1.3 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19-21页
    1.4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第21-22页
    1.5 覆盖条件下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33页
    2.1 研究思路第24页
    2.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2.2.1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第24-25页
        2.2.2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5页
        2.2.3 不同熟性品种在秸秆带状覆盖下的响应第25页
        2.2.4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5页
        2.2.5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下的密度效应第25-26页
    2.3 技术路线第26页
    2.4 试验地概况第26-27页
    2.5 试验设计第27-30页
        2.5.1 覆盖与培土试验第27-28页
        2.5.2 覆盖与品种试验第28-29页
        2.5.3 覆盖与耕作试验第29页
        2.5.4 密度试验第29-30页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0-32页
        2.6.1 基本气象观测第30页
        2.6.2 物候期第30页
        2.6.3 农艺指标及产量的测定第30-31页
        2.6.4 土壤温度测定第31页
        2.6.5 土壤水分测定第31-32页
        2.6.6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第32页
    2.7 统计分析第32-33页
第三章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第33-75页
    3.1 覆盖的产量效应第33-35页
    3.2 覆盖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5页
    3.3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第35-41页
        3.3.1 株高第35-36页
        3.3.2 茎粗第36页
        3.3.3 分枝数第36-37页
        3.3.4 单株薯干重第37页
        3.3.5 单株茎干重第37-38页
        3.3.6 单株叶干重第38页
        3.3.7 单株根干重第38-39页
        3.3.8 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第39-41页
    3.4 产量差异形成机制第41-47页
        3.4.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和营养生长的关系第41-42页
        3.4.2 产量、产量性状指标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第42-44页
        3.4.3 产量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第44-46页
        3.4.4 耗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第46-47页
    3.5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第47-57页
        3.5.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47页
        3.5.2 各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47-48页
        3.5.3 各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第48-50页
        3.5.4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第50-57页
    3.6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的影响第57-69页
        3.6.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57-58页
        3.6.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58-59页
        3.6.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第59-60页
        3.6.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第60-69页
    3.7 覆盖与培土对马铃薯耗水量的影响第69-73页
        3.7.1 阶段耗水量分析第69-70页
        3.7.2 耗水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第70-71页
        3.7.3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第71-72页
        3.7.4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第72-73页
    3.8 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第75-138页
    4.1 马铃薯的产量效应第75-76页
    4.2 覆盖对早、晚熟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76-77页
    4.3 覆盖对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7-79页
        4.3.1 净光合速率第77-78页
        4.3.2 气孔导度第78页
        4.3.3 胞间CO2浓度第78-79页
        4.3.4 蒸腾速率第79页
    4.4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第79-85页
        4.4.1 马铃薯株高第79-80页
        4.4.2 马铃薯茎粗第80-81页
        4.4.3 马铃薯分枝数第81页
        4.4.4 马铃薯单株薯干重第81-82页
        4.4.5 马铃薯单株茎干重第82-83页
        4.4.6 马铃薯单株叶干重第83-84页
        4.4.7 马铃薯单株根干重第84-85页
    4.5 产量差异形成机制第85-95页
        4.5.1 产量与产量形成指标的关系第85-88页
        4.5.2 产量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第88-89页
        4.5.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第89-91页
        4.5.4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第91-94页
        4.5.5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94-95页
    4.6 覆盖对不同熟性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第95-110页
        4.6.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95-96页
        4.6.2 不同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96-97页
        4.6.3 不同阶段10cm土壤温度日变化第97-100页
        4.6.4 覆盖对马铃薯土壤积温的影响第100页
        4.6.5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第100-102页
        4.6.6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第102-110页
    4.7 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分析第110-128页
        4.7.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10-111页
        4.7.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11-113页
        4.7.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13-114页
        4.7.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第114-128页
    4.8 耗水特点分析第128-135页
        4.8.1 阶段耗水量分析第128-129页
        4.8.2 耗水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第129-130页
        4.8.3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第130-132页
        4.8.4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第132-135页
    4.9 小结第135-138页
第五章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第138-160页
    5.1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138-140页
        5.1.1 产量效应第138-139页
        5.1.2 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第139页
        5.1.3 覆盖与耕作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第139-140页
    5.2 产量差异机制第140-144页
        5.2.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及营养生长的关系第140-141页
        5.2.2 产量、产量性状指标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第141-142页
        5.2.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关系第142-143页
        5.2.4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143-144页
    5.3 土壤温度差异分析第144-149页
        5.3.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144页
        5.3.2 不同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144-145页
        5.3.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第145-146页
        5.3.4 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第146-149页
    5.4 土壤水分差异分析第149-156页
        5.4.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49-150页
        5.4.2 不同时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50-151页
        5.4.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51页
        5.4.4 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第151-156页
    5.5 耗水特点分析第156-159页
        5.5.1 阶段性耗水量分析第156-157页
        5.5.2 植株含水率差异分析第157-158页
        5.5.3 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含水率的关系第158-159页
    5.6 小结第159-160页
第六章 秸秆带状覆盖下马铃薯的最佳密度第160-181页
    6.1 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第160-162页
    6.2 密度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62页
    6.3 密度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第162-170页
        6.3.1 马铃薯株高第162-163页
        6.3.2 马铃薯茎粗第163-164页
        6.3.3 马铃薯分枝数第164-165页
        6.3.4 马铃薯结薯数第165-166页
        6.3.5 马铃薯单株薯干重第166-167页
        6.3.6 马铃薯单株茎干重第167-168页
        6.3.7 马铃薯单株叶干重第168-169页
        6.3.8 马铃薯单株根干重第169-170页
    6.4 产量差异机制第170-178页
        6.4.1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关系第170-173页
        6.4.2 产量、产量构成要素与生长指标的关系第173-176页
        6.4.3 产量、产量指标与土壤水分及温度的关系第176-177页
        6.4.4 耗水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第177-178页
    6.5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第178-179页
    6.6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含水率第179页
    6.7 小结第179-181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181-188页
    7.1 讨论第181-184页
        7.1.1 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第181-182页
        7.1.2 覆盖对农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第182页
        7.1.3 覆盖对植株含水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第182-183页
        7.1.4 覆盖对马铃薯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第183页
        7.1.5 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第183-184页
        7.1.6 秸秆带状覆盖下的最适密度第184页
    7.2 主要结论第184-187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个人简介第199-200页
导师简介第200-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施肥模型构建及养分高效生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西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生产力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及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