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一、STEM教育的不断发展 | 第11-12页 |
二、STEM课程与我国课程改革相契合 | 第12-14页 |
三、STEM课程案例的示范性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一、我国STEM教育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二、国外STEM教育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一、STEM教育 | 第22-23页 |
二、STEM课程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美国STEM课程透视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美国STEM课程设置 | 第25-27页 |
一、美国小学的STEM课程设置 | 第25页 |
二、美国STEM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美国STEM课程目标 | 第27-30页 |
一、美国小学的STEM课程目标 | 第27页 |
二、美国STEM课程目标的三维框架 | 第27-30页 |
第三节 美国STEM课程内容 | 第30-33页 |
一、美国小学STEM课程内容 | 第30页 |
二、美国STEM课程内容的新发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美国小学STEM课程案例分析 | 第33-49页 |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分析框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小学STEM课程案例分析 | 第34-43页 |
一、建造遮阳装置 | 第34-36页 |
二、强茎还需有壮芽——“建造”一株植物帮助儿童构建理解力 | 第36-37页 |
三、狂躁的天气 | 第37-39页 |
四、向工程奔跑——将科学和工程带入图书馆的“科学快照”项目 | 第39-40页 |
五、洞穴沉积物和沙堡 | 第40-41页 |
六、生机勃勃的湖泊 | 第41-43页 |
第三节 STEM课程案例分析结论 | 第43-49页 |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 第43页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最真实的情境 | 第43-44页 |
三、采用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 第44-46页 |
四、注重形成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美国小学STEM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制定STEM课程三维目标 | 第49-51页 |
一、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 第50页 |
二、重视学段目标之间的衔接 | 第50-51页 |
三、侧重对学生STEM素养的培养 | 第51页 |
第二节 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 | 第51-53页 |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联系生活实际 | 第52页 |
二、课程内容的主题可依据现有课标 | 第52-53页 |
三、建立STEM课程资源网站共享课程内容 | 第53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 | 第53-55页 |
一、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与合作能力 | 第54页 |
三、课程教学需要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 | 第55-59页 |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55-56页 |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第56-57页 |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