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8-24页 |
1.2.1 PAHs概述 | 第18-21页 |
1.2.2 PAHs沉积记录研究 | 第21-22页 |
1.2.3 BC沉积记录研究 | 第22-23页 |
1.2.4 湿地PAHs研究 | 第23-24页 |
1.2.5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4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特色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技术方法 | 第24-25页 |
1.3.3 研究特色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3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2.1.3 地层与地质构造 | 第28页 |
2.1.4 气候气象 | 第28-29页 |
2.1.5 水系与水文 | 第29页 |
2.1.6 土壤与植被 | 第29页 |
2.1.7 大九湖泥炭沼泽概况 | 第29-30页 |
2.2 人类活动对湿地演变过程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3.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33-34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3.1.2 样品预处理 | 第33-34页 |
3.2 年代序列测定 | 第34页 |
3.3 PAHS测定 | 第34-36页 |
3.3.1 试剂 | 第34-35页 |
3.3.2 样品萃取及净化 | 第35页 |
3.3.3 上机分析测试 | 第35页 |
3.3.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3.4 TOC&BC测定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大九湖泥炭地PAHS&BC现状 | 第37-44页 |
4.1 大九湖泥炭中PAHS含量现状 | 第37-42页 |
4.1.1 PAHs含量水平 | 第37-39页 |
4.1.2 PAHs组成特征 | 第39-40页 |
4.1.3 TOC&BC及PAHs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4.2 表层泥炭中PAHS与TOC&BC之间关系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大九湖泥炭地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 第44-57页 |
5.1 大九湖泥炭高分辨率年代序列建立 | 第44-45页 |
5.2 PAHS及BC沉积记录 | 第45-50页 |
5.2.1 泥炭柱中PAHs含量水平 | 第45-47页 |
5.2.2 泥炭柱中PAHs、TOC&BC垂直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5.2.3 PAHs历史组成特征 | 第48-50页 |
5.3 PAHS与TOC&BC之间关系 | 第50-51页 |
5.4 人为活动及经济发展对泥炭柱PAHS、TOC&BC沉积影响 | 第51-57页 |
5.4.1 人为活动对泥炭柱中PAHs、TOC&BC沉积影响 | 第51-53页 |
5.4.2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对泥炭柱中PAHs、TOC&BC沉积影响 | 第53-57页 |
第六章 近百年来PAHS及B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57-65页 |
6.1 近百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 | 第57-60页 |
6.1.1 武汉市近百年气温变化 | 第57-58页 |
6.1.2 冷暖事件分析 | 第58-60页 |
6.2 PAHS及BC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60-65页 |
6.2.1 PAHs及BC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 第60-62页 |
6.2.2 PAHs及BC对于降水变化的响应 | 第62-6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9页 |
7.1 结论 | 第65-67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7-69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67页 |
7.2.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