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25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11页 |
(一) 选题理由 | 第7-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一) 国内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二) 国外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一) 合作 | 第21页 |
(二) 家校合作 | 第21-22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S小学家校合作概况 | 第25-32页 |
一、S小学基本信息 | 第25-27页 |
(一) 学校素描 | 第25-26页 |
(二) 行知精神引领下的求真教育文化识别 | 第26-27页 |
二、S小学家校合作的整体概貌 | 第27-32页 |
(一) 成立家长委员会,形成家校合作组织体系 | 第27-28页 |
(二)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活用家校沟通载体 | 第28-29页 |
(三) 主动提供合作空间,活跃“家长志愿者”形象 | 第29-30页 |
(四) 灵活家校互动机制,激发家校合作内生力 | 第30-32页 |
第二章 S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32-45页 |
一、调查的实施情况介绍 | 第32-35页 |
(一) 调查样本的构成 | 第32-33页 |
(二) 调查样本的背景信息 | 第33-35页 |
二、对家校合作理念认知的调查分析 | 第35-40页 |
(一) 家校合作基本认识的调查分析 | 第35-37页 |
(二) S小学家校关系的调查分析 | 第37-40页 |
三、对家长委员会建立与运行的调查分析 | 第40-42页 |
四、对家校合作条件和障碍的调查分析 | 第42-45页 |
第三章 S小学家校合作问题及原因 | 第45-56页 |
一、从家校双方的教育主导者即家长与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 | 第45-48页 |
(一) 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差异问题 | 第45-46页 |
(二) 家长与教师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问题 | 第46-47页 |
(三) 家长与教师进行家校合作的能力问题 | 第47-48页 |
二、从家校合作的具体形式、内容以及参与度来看问题 | 第48-51页 |
(一) 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但未尽其用 | 第48-49页 |
(二) 家校合作的内容丰富,但缺乏发展性 | 第49-50页 |
(三) 家校合作的层面宽广,但深度不够 | 第50-51页 |
三、从学校管理结构与效率方面来看问题 | 第51-53页 |
(一) 学校管理结构不够合理 | 第51页 |
(二) 学校管理效率偏低 | 第51-53页 |
四、原因探讨 | 第53-56页 |
(一) 主观原因 | 第53-54页 |
(二) 客观原因 | 第54-56页 |
第四章 S小学家校合作实践变革的新思考 | 第56-67页 |
一、欣赏型探究理论概述 | 第56-59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二) 核心原则 | 第57-58页 |
(三) 基本过程 | 第58-59页 |
二、S小学情境中的欣赏型探究 | 第59-60页 |
(一) 行知精神熏陶下的赏识教育实践 | 第59-60页 |
(二) 前期理论准备 | 第60页 |
三、欣赏型探究应用于家校合作实践变革的新探索 | 第60-67页 |
(一) 立足于合作关系的建构 | 第61-62页 |
(二) 致力于合作能力的提升 | 第62-63页 |
(三) 聚焦于合作模式的创新 | 第63-65页 |
(四) 践行于合作制度的完善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