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尼小说中的阿富汗书写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民族风情与个人成长:《追风筝的人》 | 第19-34页 |
第一节 作为故事背景的民族风情与历史 | 第19-24页 |
一、“斗风筝” | 第20-21页 |
二、三十年间的历史风云变迁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复杂民族关系中的人物设置 | 第24-29页 |
一、具有优越感的逊尼派普什图人 | 第24-26页 |
二、卑微的什叶派哈扎拉人 | 第26-27页 |
三、各阶级与民族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和谐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阿富汗伊斯兰教文化的真义:阿米尔成长之镜 | 第29-34页 |
一、虔信真主 | 第30-31页 |
二、顺从忍耐 | 第31页 |
三、忠诚无妄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阿富汗妇女群像:《灿烂千阳》 | 第34-45页 |
第一节 隐忍的阿富汗妇女 | 第34-40页 |
一、“旧式女人”玛丽雅姆 | 第35-37页 |
二、“新女性”莱拉 | 第37-39页 |
三、妇女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觉醒中的阿富汗妇女 | 第40-42页 |
一、学会思考 | 第40-41页 |
二、开始反抗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追梦的阿富汗妇女 | 第42-45页 |
一、追求梦想 | 第42-43页 |
二、坚持梦想 | 第43-44页 |
三、实现梦想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家族悲欢与文化选择:《群山回唱》 | 第45-55页 |
第一节 手足分离与祈望新生 | 第45-48页 |
一、帕丽的被弃:生活所迫 | 第46-47页 |
二、帕尔瓦娜:姐妹相妒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主仆关爱 | 第48-51页 |
一、真情真心 | 第49页 |
二、相依相扶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文化背弃与寻找 | 第51-55页 |
一、妮拉的离开与失落 | 第51-52页 |
二、伊德里斯的回归与再度逃避 | 第52-53页 |
三、帕丽的离开与归来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胡赛尼阿富汗族裔写作特点 | 第55-65页 |
第一节 写作立场:人类良知和民族责任 | 第55-60页 |
一、破除西方刻板、负面的阿富汗形象 | 第56-57页 |
二、回望民族,矫正被歪曲的历史 | 第57-59页 |
三、还原真实的的阿富汗人民形象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多维视角的写作 | 第60-63页 |
一、跨文化的族裔写作 | 第60-61页 |
二、写作视点的迁移:兼顾中的“迎合”与走向自我 | 第61-63页 |
第三节 文化对话性 | 第63-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