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10-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5.1 儿童福利院 | 第18页 |
1.5.2 学龄期儿童 | 第18页 |
1.5.3 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 | 第18页 |
1.6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1.6.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1.6.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 第19页 |
1.6.3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Y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 | 第20-33页 |
2.1 专业实习情况介绍 | 第20-21页 |
2.1.1 Y儿童福利院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1.2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情况 | 第20-21页 |
2.2 Y儿童福利院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 | 第21-29页 |
2.2.1 学龄期儿童行为特点 | 第21-23页 |
2.2.2 Y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行为表现 | 第23-27页 |
2.2.3 Y儿童福利院的学龄期儿童行为表现类型 | 第27-29页 |
2.3 引起Y儿童福利院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 | 第29-33页 |
2.3.1 院舍化照顾模式的不完善 | 第29-30页 |
2.3.2 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 | 第30页 |
2.3.3 自身生活经历 | 第30页 |
2.3.4 家庭环境的缺失 | 第30-31页 |
2.3.5 各界人士的关注度不足 | 第31页 |
2.3.6 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方法在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行为中的运用 | 第33-53页 |
3.1 社工介入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 小组工作的具体运用过程 | 第34-46页 |
3.2.1 小组活动的准备工作 | 第34-37页 |
3.2.2 小组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 第37-46页 |
3.3 个案工作的运用过程 | 第46-53页 |
3.3.1 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47页 |
3.3.2 个案工作的预估 | 第47-48页 |
3.3.3 个案工作的具体计划 | 第48页 |
3.3.4 开展个案工作的具体服务过程 | 第48-53页 |
第四章 社工介入儿童福利院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思考 | 第53-62页 |
4.1 社会工作介入中遇到的困难 | 第53-58页 |
4.1.1 小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 第53-56页 |
4.1.2 个案工作中遇到的困境 | 第56-57页 |
4.1.3 成效评估时所遇到的问题 | 第57-58页 |
4.2 实务反思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一 小组游戏 | 第67-68页 |
附录二 对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