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有关小学语文三维目标概念的解读 | 第13-16页 |
1.2.2 有关小学语文三维目标关系的表述 | 第16-18页 |
1.2.3 有关小学语文三维目标实现方式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3.1 个案学校的描述 | 第19页 |
1.3.2 教师对象及其课堂教学的选择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4.1 文献法 | 第20页 |
1.4.2 访谈法 | 第20-21页 |
1.4.3 观察法 | 第21页 |
1.4.4 文本分析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23-29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1.1 教育目标理论 | 第23页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1.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4页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9页 |
2.2.1 三维目标 | 第24-26页 |
2.2.2 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 | 第26-27页 |
2.2.3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 第27-29页 |
第3章 X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实现困惑的现状分析 | 第29-43页 |
3.1 三维目标理解偏差分析 | 第29-31页 |
3.1.1 三维目标概念的虚无化 | 第29页 |
3.1.2 三维目标理解的片面化 | 第29-30页 |
3.1.3 三维目标外延的宽泛化 | 第30-31页 |
3.2 三维目标设计问题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千篇一面笼统化 | 第31-32页 |
3.2.2 拘于形式僵硬化 | 第32-33页 |
3.2.3 教学抓手争议化 | 第33-34页 |
3.3 三维目标实施问题分析 | 第34-38页 |
3.3.1 知识王道,三维兼修流于形式化 | 第34-36页 |
3.3.2 自主课堂,三维侧重矫正过枉化 | 第36-37页 |
3.3.3 情感渲染,三维过于突显一维化 | 第37-38页 |
3.4 三维目标评价局限分析 | 第38-43页 |
3.4.1 忽略评价的整合性 | 第38页 |
3.4.2 追求评价的标准性 | 第38-39页 |
3.4.3 偏重评价的单向性 | 第39-43页 |
第4章 X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实现困惑的原因解析 | 第43-55页 |
4.1 客观原因 | 第43-46页 |
4.1.1 学校外部原因 | 第43-44页 |
4.1.2 学校内部原因 | 第44-46页 |
4.2 主观原因 | 第46-55页 |
4.2.1 学校管理观念的局限化 | 第46页 |
4.2.2 教师专业素养的差异化 | 第46-52页 |
4.2.3 家长教育理念的偏执化 | 第52页 |
4.2.4 学生生长中的被规训化 | 第52-54页 |
4.2.5 专家解读三维的片面化 | 第54-55页 |
第5章 促进X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实现的对策和建议 | 第55-65页 |
5.1 加快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 | 第55-56页 |
5.1.1 开设专题讲座,更新管理理念 | 第55页 |
5.1.2 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意识 | 第55-56页 |
5.2 构建提升教师能力的平台 | 第56-58页 |
5.2.1 开展教案展评 | 第56页 |
5.2.2 参与课堂观摩 | 第56-57页 |
5.2.3 交流教学心得 | 第57-58页 |
5.2.4 推广网络教研 | 第58页 |
5.3 促进教学设计功能的实现 | 第58-60页 |
5.3.1 预设教学情境,推进知识传递 | 第58-59页 |
5.3.2 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能力迁移 | 第59-60页 |
5.3.3 架构情感桥梁,培养科学态度 | 第60页 |
5.4 坚持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 第60-62页 |
5.4.1 坚持“三位一体”素质评价 | 第60-61页 |
5.4.2 坚持师生互动和形成性评价 | 第61页 |
5.4.3 坚持考试和观察相结合测评 | 第61-62页 |
5.5 加强家校互动引导家长教育理念 | 第62页 |
5.6 促进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合作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