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嵌入式虚拟化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微内核及其虚拟化技术研究 | 第17-33页 |
2.1 微内核Fiasco.OC与seL4 | 第17-26页 |
2.1.1 Fiasco微内核 | 第17-18页 |
2.1.2 L4Re运行环境 | 第18-22页 |
2.1.3 seL4安全内核 | 第22-26页 |
2.2 L4的虚拟化 | 第26-29页 |
2.3 半虚拟化的L4Linux及L4Android | 第29-32页 |
2.3.1 L4Linux的修改 | 第29-31页 |
2.3.2 L4Android框架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L4的安全机制分析 | 第33-43页 |
3.1 常用的安全框架 | 第33-36页 |
3.1.1 ACL模式 | 第33-34页 |
3.1.2 Capability机制 | 第34-36页 |
3.2 L4.sec安全框架 | 第36-39页 |
3.2.1 本地命名和地址空间 | 第36-37页 |
3.2.2 权限的发送和回收 | 第37-38页 |
3.2.3 线程管理接 | 第38页 |
3.2.4 IPC通道 | 第38-39页 |
3.2.5 时间片管理 | 第39页 |
3.3 L4的Capability与安全框架Nizza | 第39-42页 |
3.3.1 L4的内核对象及Capability | 第39-41页 |
3.3.2 Nizza系统框架 | 第41-42页 |
3.3.3 Capability机制的不足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L4的安全操作系统实现 | 第43-53页 |
4.1 基于L4的安全操作系统的框架设计 | 第43页 |
4.2 实时系统移植(L4RTEMS) | 第43-52页 |
4.2.1 L4RTEMS的启动时序 | 第44页 |
4.2.2 RTEMS的内存分布 | 第44-46页 |
4.2.3 进程的生命周期 | 第46-47页 |
4.2.4 异步事件的处理 | 第47-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增强Capability通信的安全性 | 第53-75页 |
5.1 Diminish‐take模型 | 第53-57页 |
5.1.1 Take‐Grant模型 | 第53-56页 |
5.1.2 Diminish‐Take模型 | 第56-57页 |
5.2 分布式判定架构的设计 | 第57-65页 |
5.2.1 Fiasco的安全访问框架 | 第57-60页 |
5.2.2 分布式安全监视器的设计 | 第60-65页 |
5.3 分布式策略监视器的实现 | 第65-74页 |
5.3.1 序列化策略对象 | 第65-67页 |
5.3.2 实现控制服务 | 第67-70页 |
5.3.3 策略监视器的判定 | 第70-71页 |
5.3.4 强制类型的逻辑 | 第71-73页 |
5.3.5 认证和子服务的实现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价 | 第75-81页 |
6.1 测试环境 | 第75页 |
6.2 系统启动 | 第75-77页 |
6.3 安全策略控制案例 | 第77-78页 |
6.4 系统评价 | 第78-80页 |
6.4.1 通用性 | 第78页 |
6.4.2 复杂性 | 第78-79页 |
6.4.3 内存损耗 | 第79-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81-8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1页 |
7.2 内容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