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高速铁路无线移动网络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LTE系统的网络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 第13-23页 |
2.1 LTE系统的网络架构 | 第13-18页 |
2.1.1 接入网体系架构 | 第15-17页 |
2.1.2 核心网体系架构 | 第17-18页 |
2.2 LTE关键技术 | 第18-22页 |
2.2.1 OFDM | 第19-21页 |
2.2.2 MIMO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网络覆盖特殊性分析 | 第23-35页 |
3.1 车体穿透损分析 | 第23-25页 |
3.2 多普勒效应 | 第25-26页 |
3.3 小区切换分析 | 第26-29页 |
3.3.1 切换概述 | 第26-27页 |
3.3.2 切换原因 | 第27-28页 |
3.3.3 切换技术 | 第28页 |
3.3.4 高速环境下小区间切换分析 | 第28-29页 |
3.4 无线传播模型 | 第29-31页 |
3.4.1 Okumura-Hata传播模型 | 第30-31页 |
3.4.2 COST231-Hata传播模型 | 第31页 |
3.5 高铁场景覆盖模式 | 第31-34页 |
3.5.1 公网组网覆盖 | 第32页 |
3.5.2 专网组网覆盖 | 第32-33页 |
3.5.3 公网与专网结合的组网覆盖 | 第33-34页 |
3.5.4 三种覆盖方案的比较 | 第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高铁LTE网络优化方法和内容 | 第35-49页 |
4.1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原理 | 第36页 |
4.2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流程 | 第36-38页 |
4.3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方法 | 第38-41页 |
4.3.1 信令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3.2 路测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4.3.3 话务统计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4 高铁LTE网络优化的内容 | 第41-47页 |
4.4.1 覆盖优化 | 第41-43页 |
4.4.2 干扰优化 | 第43-44页 |
4.4.3 邻区优化 | 第44页 |
4.4.4 接入优化 | 第44-45页 |
4.4.5 频率优化 | 第45-46页 |
4.4.6 用户量优化 | 第46-47页 |
4.4.7 互操作优化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江苏移动高铁LTE专网工程优化案例分析 | 第49-72页 |
5.1 高铁覆盖难点解决方案 | 第49-52页 |
5.1.1 降低高铁的车体损耗 | 第49页 |
5.1.2 解决多普勒频偏问题 | 第49-50页 |
5.1.3 解决小区间频繁切换问题 | 第50-52页 |
5.2 高铁LTE专网覆盖 | 第52-55页 |
5.2.1 专网站点到铁路距离 | 第52-54页 |
5.2.2 站点交错布局 | 第54-55页 |
5.2.3 站间距和天线挂高 | 第55页 |
5.3 高铁LTE专网与公网的衔接 | 第55-59页 |
5.3.1 专网入口优化 | 第55-56页 |
5.3.2 无锡高铁站LTE专网衔接优化实例 | 第56-59页 |
5.4 沪宁城际高铁LTE专网覆盖及优化 | 第59-67页 |
5.4.1 沪宁城际概况 | 第59-60页 |
5.4.2 沪宁城际组网覆盖方案 | 第60-61页 |
5.4.3 沪宁城际LTE专网场景细分 | 第61-62页 |
5.4.4 沪宁城际LTE专网优化实例 | 第62-65页 |
5.4.5 沪宁城际LTE专网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 第65-67页 |
5.5 高铁跨湖、跨江长距离覆盖问题及优化实例分析 | 第67-68页 |
5.6 信号出高铁LTE专网问题分析及解决 | 第68-69页 |
5.7 CSFB优化实例 | 第69-7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