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 第11-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3 技术路径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品牌印象形成理论 | 第14-19页 |
2.1.1 艾克(D.A.Aaker)模型 | 第14-15页 |
2.1.2 科勒(K.L.Keller)模型 | 第15页 |
2.1.3 克里斯南(H.S.Krishnan)模型 | 第15-17页 |
2.1.4 贝尔(Biel)模型 | 第17页 |
2.1.5 品牌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理论 | 第17-18页 |
2.1.6 品牌印象形成的序列加工理论 | 第18页 |
2.1.7 国内袁登华等人对品牌印象结构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9-22页 |
2.2.1 品牌印象形成的静态要素模型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品牌印象形成的动态过程研究 | 第20-21页 |
2.2.3 对品牌印象形成模型的评述 | 第21-22页 |
3 国产自主汽车品牌发展概况 | 第22-26页 |
3.1 汽车行业自主品牌的概念及范围 | 第22页 |
3.2 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行业的品牌发展脉络 | 第22-23页 |
3.3 吉利汽车及吉利汽车品牌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3.3.1 关于吉利汽车 | 第23-24页 |
3.3.2 吉利汽车品牌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4 品牌印象对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26-44页 |
4.1 变量的选择 | 第26-27页 |
4.1.1 变量的选择—品牌印象 | 第26页 |
4.1.2 变量的选择—品牌强度 | 第26-27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4.2.1 模型构建 | 第27-28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4.2.3 问卷设计 | 第28-31页 |
4.3 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4.4 问卷分析 | 第32-33页 |
4.4.1 问卷分析工具 | 第32页 |
4.4.2 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5 样本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3-37页 |
4.5.1 样本的信度分析 | 第33页 |
4.5.2 样本的效度分析 | 第33-37页 |
4.6 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7 回归分析 | 第38-42页 |
4.7.1 品牌印象因素分析 | 第38页 |
4.7.2 品牌印象对品牌选择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4.7.3 品牌印象各维度对品牌选择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4.7.4 品牌前度对品牌印象的回归分析 | 第40页 |
4.7.5 品牌强度各维度对品牌印象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4.8 研究结论 | 第42-44页 |
4.8.1 品牌印象与品牌选择的关系 | 第42页 |
4.8.2 品牌强度与品牌印象的关系 | 第42-44页 |
5 提升国产自主汽车品牌印象的对策及建议 | 第44-50页 |
5.1 以服务提升国有自主汽车品牌形象 | 第44-45页 |
5.1.1 以咨讯提升汽车消费的售前服务 | 第44-45页 |
5.1.2 以专业提升汽车消费的售中服务 | 第45页 |
5.1.3 以品牌社区提升汽车消费的售后服务 | 第45页 |
5.2 以消费者管理提升国有自主汽车品牌强度 | 第45-50页 |
5.2.1 加强消费者关系管理 | 第46-47页 |
5.2.2 消费者品牌态度管理 | 第47-48页 |
5.2.3 消费者品牌情感管理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