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的燃烧与热解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1.1 厨余垃圾概况 | 第15-16页 |
1.1.2 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1.3 厨余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厨余垃圾热处理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3.2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厨余垃圾的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 | 第22-4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试验主要装置 | 第23-24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 电热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 第26-30页 |
2.3.1 电热干燥特性 | 第26-28页 |
2.3.2 电热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2.4 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 第30-43页 |
2.4.1 微波加热的原理与优点 | 第30-33页 |
2.4.2 微波干燥特性 | 第33-37页 |
2.4.3 微波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 第37-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微波干燥对厨余垃圾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3.2.1 材料 | 第45-46页 |
3.2.2 实验主要装置 | 第46-47页 |
3.2.3 分析指标 | 第47-49页 |
3.3 厨余垃圾的燃烧特性 | 第49-53页 |
3.4 微波干燥对燃烧的影响 | 第53-57页 |
3.4.1 微波干燥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2 微波干燥对燃烧动力学的影响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厨余垃圾的燃烧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 | 第58-71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2.1 材料 | 第59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9页 |
4.2.3 方法 | 第59-61页 |
4.3 燃烧气体排放规律 | 第61-70页 |
4.3.1 CO 排放规律 | 第61-64页 |
4.3.2 H2排放规律 | 第64-66页 |
4.3.3 NOx排放规律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厨余垃圾的热解产气特性及其动力学 | 第71-89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5.3 不同温度下的热解产气规律 | 第72-78页 |
5.3.1 CO 产生规律 | 第72-75页 |
5.3.2 H2产生规律 | 第75-77页 |
5.3.3 合成气产率、失重率及合成气能量产出率 | 第77-78页 |
5.4 催化热解产气规律 | 第78-83页 |
5.4.1 催化剂对合成气产生的影响 | 第79-82页 |
5.4.2 催化剂对失重率与合成气能量产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5.5 催化剂对热解气生成动力学的影响 | 第83-87页 |
5.5.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5.5.2 催化剂对热解气生成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84-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厨余垃圾的微波热解特性及其系统设计 | 第89-119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第89-94页 |
6.2.1 实验设备 | 第89-91页 |
6.2.2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6.2.3 方法 | 第92-94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4-109页 |
6.3.1 不同微波功率下的裂解特性 | 第94-99页 |
6.3.2 金属氧化物作用下的裂解特性 | 第99-103页 |
6.3.3 氯盐作用下的裂解特性 | 第103-106页 |
6.3.4 固体残渣作用下的裂解特性 | 第106-109页 |
6.4 厨余的微波裂解系统设计 | 第109-117页 |
6.4.1 工艺流程 | 第109-110页 |
6.4.2 主要设备功能设计 | 第110-113页 |
6.4.3 整套系统及工艺流程说明 | 第113-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研究结论 | 第119-121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页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附件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