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2页
引言第15-1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7-27页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第17-20页
        1.1 概述第17页
        1.2 中风病名溯源第17-18页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8-19页
        1.4 中医药疗法第19-20页
    2 西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和认识第20-23页
        2.1 概述第20-21页
        2.2 流行病学第21页
        2.3 病因病机第21-22页
        2.4 西医疗法第22-23页
    3 中风的针灸临床研究进展第23-27页
        3.1 电针疗法第23-24页
        3.2 头针疗法第24-25页
        3.3 艾灸疗法第25页
        3.4 其他疗法第25-26页
        3.5 综合疗法第26-27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7-45页
    1 研究资料第27-29页
        1.1 诊断标准第27-28页
        1.2 纳入标准第28页
        1.3 排除标准第28页
        1.4 剔除病例标准第28页
        1.5 脱落病例标准第28-29页
        1.6 病例来源及基线分析第29页
    2 研究方法第29-32页
        2.1 临床研究设计第29-30页
        2.2 随机分组方法第30页
        2.3 对照第30页
        2.4 盲法第30页
        2.5 治疗方案第30-31页
        2.6 疗效评价第31-32页
        2.7 数据分析第32页
    3 研究结果第32-41页
        3.1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第32-34页
        3.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第34-35页
        3.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第35-37页
        3.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法)第37-38页
        3.5 生活质量评定第38-40页
        3.6 中医证候疗效第40-41页
        3.7 神经功能临床疗效第41页
    4 小结第41-45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45-50页
    1 井穴麦粒灸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机理第45页
    2 针灸选穴配伍依据第45-46页
    3 临床评价量表分析第46-48页
    4 疗效评价第48-49页
    5 创新之处第49页
    6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49页
    7 今后研究方向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62页
致谢第62-63页
详细摘要第6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薯蓣皂苷通过GJ机制发挥对B16细胞自杀基因的增效作用
下一篇:单环刺螠硫化物应激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硫双加氧酶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