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上行虚拟MIMO用户配对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9-20页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LTE上行虚拟MIMO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LTE上行SC-FDMA技术 | 第21-26页 |
2.2.1 SC-FDMA技术原理 | 第21-25页 |
2.2.2 SC-FDMA和OFDMA的区别 | 第25-26页 |
2.3 LTE上行虚拟MIMO技术 | 第26-34页 |
2.3.1 MIMO技术原理 | 第26-30页 |
2.3.2 MIMO信道容量分析 | 第30-32页 |
2.3.3 虚拟MIMO技术原理 | 第32-33页 |
2.3.4 虚拟MIMO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LTE上行虚拟MIMO用户配对算法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用户配对算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性能评价因素 | 第36-39页 |
3.2.1 用户配对算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3.2.2 用户配对算法性能评价因素 | 第37-39页 |
3.3 几种现有的用户配对算法 | 第39-48页 |
3.3.1 随机配对算法 | 第39页 |
3.3.2 正交用户配对算法 | 第39-41页 |
3.3.3 行列式用户配对算法 | 第41-42页 |
3.3.4 比例公平用户配对算法 | 第42-44页 |
3.3.5 双重比例公平用户配对算法 | 第44-46页 |
3.3.6 现有的用户配对算法的简单比较 | 第46-48页 |
3.4 LTE上行系统级仿真平台 | 第48-54页 |
3.4.1 系统级仿真流程 | 第48-49页 |
3.4.2 大尺度衰落 | 第49-51页 |
3.4.3 信道模型 | 第51页 |
3.4.4 功率控制 | 第51-52页 |
3.4.5 资源调度 | 第52-53页 |
3.4.6 仿真参数列表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对称资源下的用户配对算法研究 | 第55-81页 |
4.1 引言 | 第55-58页 |
4.1.1 对称资源与多用户配对 | 第55-56页 |
4.1.2 最大容量算法 | 第56-58页 |
4.2 贪婪多用户配对算法 | 第58-65页 |
4.2.1 算法原理 | 第58-59页 |
4.2.2 算法流程 | 第59-60页 |
4.2.3 复杂度分析 | 第60-62页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4.3 简化的贪婪多用户配对算法 | 第65-71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65-66页 |
4.3.2 算法流程 | 第66-67页 |
4.3.3 复杂度分析 | 第67-69页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4 简化的贪婪-比例公平多用户配对算法 | 第71-79页 |
4.4.1 算法原理 | 第71-72页 |
4.4.2 算法流程 | 第72-73页 |
4.4.3 复杂度分析 | 第73-76页 |
4.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非对称资源下的用户配对算法研究 | 第81-92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部分非对称资源配对算法 | 第81-87页 |
5.2.1 算法描述 | 第81-84页 |
5.2.2 复杂度分析 | 第84-85页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5.3 完全非对称资源配对算法 | 第87-91页 |
5.3.1 算法描述 | 第87-88页 |
5.3.2 复杂度分析 | 第88-89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6.1 本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第92-93页 |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10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学位论文评审后修改说明表 | 第101-102页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