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隧道施工及运用监测论文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声发射监测与数值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文献综述第9-12页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第12-14页
        1.2.1 本文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2.3 本文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14-15页
        1.3.1 创新之处第14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4-15页
    1.4 预期目标第15页
    1.5 可行性论证第15-17页
2 岩爆基础理论第17-31页
    2.1 岩爆的基本概念第17页
    2.2 岩爆的分类第17页
    2.3 岩爆影响因素第17-21页
        2.3.1 地应力因素第17-18页
        2.3.2 岩性及岩体结构因素第18-19页
        2.3.3 埋深因素第19-20页
        2.3.4 人为开挖因素第20页
        2.3.5 地形地貌因素第20-21页
    2.4 岩爆发生机理第21-25页
        2.4.1 强度理论第21-22页
        2.4.2 能量理论第22-23页
        2.4.3 冲击倾向理论第23-24页
        2.4.4 刚度理论第24页
        2.4.5 失稳理论第24页
        2.4.6 岩爆其它发生机理第24-25页
    2.5 岩爆判据第25-27页
        2.5.1 Barton 判据第25页
        2.5.2 E. Hoek 判据第25页
        2.5.3 Russenes 判据第25页
        2.5.4 Turchaninov 判据第25-26页
        2.5.5 陶振宇判据第26页
        2.5.6 二郎山公路隧道判据第26页
        2.5.7 秦岭隧道判据方法第26页
        2.5.8 脆性系数 B第26-27页
        2.5.9 弹性能量指数W_(ET)判据(Kidybinski 方法)第27页
        2.5.10 最大储存弹性应变能指标E_s第27页
    2.6 岩爆声发射特性第27-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31页
3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倾向性初步分析第31-39页
    3.1 工程概况第31-32页
    3.2 工程地质构造第32页
    3.3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倾向性第32-38页
        3.3.1 基于岩性与地应力因素第32-36页
        3.3.2 应力强度指标第36页
        3.3.3 能量指标第36-37页
        3.3.4 脆性系数第37页
        3.3.5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临界埋深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4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声发射监测与分析第39-115页
    4.1 声发射监测原理第39页
    4.2 声发射监测设备第39-40页
    4.3 现场岩爆监测相关说明第40-41页
    4.4 高黎贡山隧道典型岩爆与声发射特征第41-114页
        4.4.1 进口段典型岩爆与声发射特征第41-56页
        4.4.2 出口段典型岩爆与声发射特征第56-71页
        4.4.3 围岩声发射数据及岩爆规律分析第71-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5 高黎贡山隧道岩爆数值分析第115-153页
    5.1 概述第115页
    5.2 高黎贡山隧道数值模型第115-118页
        5.2.1 围岩力学参数的选取第115-116页
        5.2.2 数值计算模型第116-118页
    5.3 高黎贡山隧道数值结果第118-152页
        5.3.1 隧道开挖后主应力分布特征第118-126页
        5.3.2 岩爆判据指标σ_1/σ_c( σ_1/R_c)数值结果第126-135页
        5.3.3 岩爆判据指标σ_(θ,max)R_c数值结果第135-143页
        5.3.4 岩爆判据指标( σ_θ+σ_L )/σ_c数值结果第143-150页
        5.3.5 岩爆判据对比分析第150-152页
    5.4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53-155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3-154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1页
附录第161页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综合体交通组织规划研究--以宁波新世界广场为例
下一篇:南京地铁二号线信号系统研究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