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机动力学耦合的微型汽车侧倾稳定性仿真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汽车电动化与电动汽车微型化 | 第10页 |
1.1.2 汽车行驶安全性与汽车操稳性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微型电动汽车研究热点 | 第11-12页 |
1.2.2 汽车操稳性与侧倾稳定性 | 第12页 |
1.2.3 人机耦合与人体动力学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2 人体与汽车动力学耦合机理分析 | 第14-28页 |
2.1 人机耦合与汽车动力学研究 | 第14-18页 |
2.1.1 面向汽车操稳性的人机耦合 | 第14-15页 |
2.1.2 面向汽车平顺性的人机耦合 | 第15-16页 |
2.1.3 面向汽车碰撞安全性的人机耦合 | 第16-18页 |
2.1.4 人机动力学耦合与汽车侧倾稳定性 | 第18页 |
2.2 人机动力学耦合力学机理 | 第18-21页 |
2.2.1 人体与车身之接触分析 | 第18-19页 |
2.2.2 人体与车身之力学原理 | 第19-21页 |
2.3 人机动力学耦合建模与分析 | 第21-28页 |
2.3.1 人车二自由度耦合模型 | 第21-23页 |
2.3.2 人车七自由度耦合模型 | 第23-25页 |
2.3.3 人车十八自由度耦合模型 | 第25-28页 |
3 微型汽车与坐姿人体虚拟样机建模 | 第28-52页 |
3.1 微型汽车虚拟样机模型 | 第28-43页 |
3.1.1 刚体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3.1.2 柔体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3.1.3 模型约束的添加 | 第37-39页 |
3.1.4 函数及其应用 | 第39-42页 |
3.1.5 整车模型综述 | 第42-43页 |
3.2 坐姿人体模型及相关参数 | 第43-49页 |
3.2.1 人体模型之建模依据 | 第43-44页 |
3.2.2 多体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3.2.3 人体模型之相关参数 | 第46-49页 |
3.3 人车模型平顺性仿真验证 | 第49-52页 |
4 面向汽车侧倾稳定性的动力学仿真 | 第52-68页 |
4.1 车身侧倾振动模态试验仿真 | 第52-56页 |
4.1.1 四柱激振台 | 第52-53页 |
4.1.2 正弦信号激振仿真 | 第53-54页 |
4.1.3 随机信号激振仿真 | 第54-56页 |
4.2 侧倾稳定性之瞬态激励仿真 | 第56-62页 |
4.2.1 阶跃输入转向仿真 | 第56-58页 |
4.2.2 脉冲输入转向仿真 | 第58-60页 |
4.2.3 转向回正性能仿真 | 第60-62页 |
4.3 侧倾稳定性之连续转向仿真 | 第62-68页 |
4.3.1 正弦扫频转向仿真 | 第62-64页 |
4.3.2 随机输入转向仿真 | 第64-66页 |
4.3.3 单频正弦转向仿真 | 第66-68页 |
5 基于人机动力学耦合侧倾稳定性分析 | 第68-86页 |
5.1 汽车侧倾稳定性理论概述 | 第68-74页 |
5.1.1 汽车侧倾稳定性理论 | 第68-71页 |
5.1.2 汽车侧倾稳定性与操稳性 | 第71-72页 |
5.1.3 汽车侧倾稳定性与平顺性 | 第72页 |
5.1.4 汽车侧倾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72-74页 |
5.1.5 汽车侧倾稳定性评价 | 第74页 |
5.2 人机动力学耦合对侧倾稳定性的影响 | 第74-83页 |
5.2.1 车身侧倾振动模态分析 | 第75-76页 |
5.2.2 基于仿真结果的时域分析 | 第76-79页 |
5.2.3 基于仿真结果的频域分析 | 第79-83页 |
5.3 决定人机动力学耦合作用效果的因素 | 第83-86页 |
5.3.1 负载乘客质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2 道路附着系数的影响 | 第84-86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总结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