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的共性背景 | 第14-27页 |
| 2.1 唐代以前艺术自发性的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 | 第14-15页 |
| 2.2 唐、宋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 | 第15-17页 |
| 2.3 元、明、清时期地域性的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 | 第17-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的共生性 | 第27-47页 |
| 3.1 园林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共生性 | 第27-28页 |
| 3.2 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创作场所 | 第28-32页 |
| 3.2.1 岭南古典园林的隐遁思想 | 第28-30页 |
| 3.2.2 岭南古典园林的诗酒文化 | 第30-31页 |
| 3.2.3 岭南古典园林的赏花乐事 | 第31-32页 |
| 3.3 岭南诗歌活动与岭南古典园林的发展 | 第32-34页 |
| 3.3.1 诗人结社与园林兴建 | 第32-33页 |
| 3.3.2 诗人游憩式园林名胜 | 第33-34页 |
| 3.4 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创作素材 | 第34-37页 |
| 3.4.1 自然风光 | 第35-36页 |
| 3.4.2 园林生活 | 第36-37页 |
| 3.5 岭南古典园林与岭南诗歌创作意象 | 第37-45页 |
| 3.5.1 植物意象 | 第37-40页 |
| 3.5.2 建筑意象 | 第40-42页 |
| 3.5.3 水景意象 | 第42-44页 |
| 3.5.4 奇石意象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岭南诗歌与岭南古典园林的艺术共性特征 | 第47-66页 |
| 4.1 写意性的共性特征 | 第47-49页 |
| 4.1.1 岭南古典园林题额的写意性表现 | 第47-48页 |
| 4.1.2 岭南古典园林对联的写意性表现 | 第48-49页 |
| 4.1.3 岭南诗歌直抒性情的写意性表现 | 第49页 |
| 4.2 务实真朴的共性特征 | 第49-52页 |
| 4.2.1 岭南诗歌村野风光表现的真朴性特征 | 第49-50页 |
| 4.2.2 岭南诗歌民生疾苦表现的务实性特征 | 第50-51页 |
| 4.2.3 岭南古典园实用性表现的务实性特征 | 第51-52页 |
| 4.3 隐逸性的共性特征 | 第52-54页 |
| 4.3.1 归隐避世表现的隐逸性特征 | 第52-53页 |
| 4.3.2 淡泊名利表现的隐逸性特征 | 第53-54页 |
| 4.4 包容性的共性特征 | 第54-58页 |
| 4.4.1 南北文化交融表现的包容性特征 | 第54-56页 |
| 4.4.2 中外文化交融表现的包容性特征 | 第56-58页 |
| 4.5 乡土性的共性特征 | 第58-61页 |
| 4.5.1 乡土生活表现的乡土性特征 | 第58-59页 |
| 4.5.2 特色风物表现的乡土性特征 | 第59-61页 |
| 4.6 富于革新的共性特征 | 第61-65页 |
| 4.6.1 岭南诗歌的革命性 | 第61-63页 |
| 4.6.2 岭南古典园林的创新性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总结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