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序言 | 第7-13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 第7-8页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13-24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目的 | 第13-14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第14页 |
2.2 生命的意蕴 | 第14-16页 |
2.2.1 生命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2 生命的特征 | 第15-16页 |
2.3 大学生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 第16-21页 |
2.3.1 生命教育的提出及发展 | 第16-18页 |
2.3.2 大学生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3.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关系 | 第21-24页 |
2.4.1 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具有一致性 | 第21页 |
2.4.2 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 第21-22页 |
2.4.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第22页 |
2.4.4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 第22-24页 |
3.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3.1 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4-30页 |
3.1.1 大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 | 第24-26页 |
3.1.2 高校存在着生命教育与大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 | 第26-30页 |
3.2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2.1 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高校教育理念的缺陷 | 第31-32页 |
3.2.3 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 第32-33页 |
3.2.4 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 | 第33-34页 |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有效途径 | 第34-43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34-36页 |
4.1.1 人本性原则 | 第34页 |
4.1.2 实践性原则 | 第34页 |
4.1.3 生活性原则 | 第34-35页 |
4.1.4 价值性原则 | 第35页 |
4.1.5 和谐性原则 | 第35-36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6-43页 |
4.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 | 第36-37页 |
4.2.2 建立健全生命教育体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 第37-41页 |
4.2.3 构建社会、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1 | 第48-51页 |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第48-51页 |
附录 2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