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1.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3 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0.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0.3.2 调查研究法: | 第14页 |
0.3.3 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 第14页 |
0.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1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 第16-2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1.1 医疗保险 | 第16页 |
1.1.2 农民工 | 第16-17页 |
1.2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 第17-19页 |
1.3 可行能力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2 沈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 第21-27页 |
2.1 沈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 | 第21-22页 |
2.2 沈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2.2.1 收入水平低 | 第22-24页 |
2.2.2 参加医疗保险比率低 | 第24页 |
2.2.3 医疗保险政策不了解 | 第24-25页 |
2.2.4 获取医疗保险信息存在困难 | 第25-27页 |
3 沈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35页 |
3.1 政治自由缺乏 | 第27-29页 |
3.1.1 在全市范围内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 | 第27-28页 |
3.1.2 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农民工参保率 | 第28-29页 |
3.2 经济条件较差 | 第29-30页 |
3.2.1 农民工收入水平难以承担保险费用 | 第29页 |
3.2.2 用工单位缺乏为农民工参保的动力 | 第29-30页 |
3.3 社会机会较少 | 第30-31页 |
3.3.1 农民工医疗保险意识淡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30-31页 |
3.3.2 农民工缺乏权益代言人 | 第31页 |
3.4 透明性保证不健全 | 第31-33页 |
3.4.1 农民工参保的相关监督机制缺乏 | 第31-32页 |
3.4.2 地方医疗保险公开程度不够 | 第32-33页 |
3.5 防护性保障不完善 | 第33-35页 |
3.5.1 农民工医疗保险地区间转移不顺畅 | 第33页 |
3.5.2 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5页 |
4 完善沈阳市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 | 第35-44页 |
4.1 扩大农民工的政治自由 | 第35-36页 |
4.1.1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层次和制度 | 第35-36页 |
4.1.2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 第36页 |
4.2 加深农民工经济条件的扶持 | 第36-38页 |
4.2.1 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缴费比例 | 第36-37页 |
4.2.2 采用灵活参保办法,提高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参保的动力 | 第37-38页 |
4.3 增加农民工的社会机会 | 第38-40页 |
4.3.1 加大农民工医疗保险宣传力度 | 第38-39页 |
4.3.2 强化农民工权益代言人的作用 | 第39-40页 |
4.4 深化农民工的透明性保证 | 第40-42页 |
4.4.1 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账户联网机制 | 第40-41页 |
4.4.2 加深医疗保险公开程度,严格管理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 | 第41-42页 |
4.5 建立农民工的防护性保障 | 第42-44页 |
4.5.1 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组合及其转移衔续工作 | 第42-43页 |
4.5.2 加强医疗保险立法,促进法制化管理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