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湖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4-21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1.3 水文状况 | 第22页 |
2.1.4 动植物类型 | 第22-23页 |
2.1.5 土壤类型 | 第23页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3 试验区概况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3.1 数据获取方法 | 第25页 |
3.2 通量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5-28页 |
3.2.1 数据的获取 | 第26页 |
3.2.2 数据的剔除 | 第26页 |
3.2.3 坐标轴旋转 | 第26页 |
3.2.4 WPL 校正 | 第26-27页 |
3.2.5 缺失通量数据的插补 | 第27-28页 |
3.3 涡度相关法及理论 | 第28-29页 |
3.4 NEE 的估算 | 第29页 |
3.4.1 冠层储存通量估算 | 第29页 |
3.4.2 生态系统碳净交换量 | 第29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碳通量的变化规律 | 第31-44页 |
4.1 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 | 第31-35页 |
4.1.1 环境影响因子的年变化 | 第31-33页 |
4.1.2 气温与土壤温度日平均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4.1.3 风速与风向的年变化 | 第34-35页 |
4.2 生态系统 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35-40页 |
4.3 NEE 的月变化特征 | 第40-43页 |
4.3.1 冠层储蓄项计算 | 第40-41页 |
4.3.2 冠层储蓄项特征分析 | 第41页 |
4.3.3 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净交换量计算 | 第41-42页 |
4.3.4 NEE 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CO_2通量的环境响应机制 | 第44-69页 |
5.1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4-51页 |
5.1.1 全年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4-45页 |
5.1.2 春季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5-47页 |
5.1.3 夏季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7-48页 |
5.1.4 秋季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8-49页 |
5.1.5 冬季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49-51页 |
5.2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51-62页 |
5.2.1 全年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51-52页 |
5.2.2 春季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52-55页 |
5.2.3 夏季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55-58页 |
5.2.4 秋季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58-61页 |
5.2.5 冬季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61-62页 |
5.3 CO_2通量对风速的响应 | 第62-68页 |
5.3.1 微风天气 CO_2通量对风速的响应 | 第63-64页 |
5.3.2 大风天气 CO_2通量对风速的响应 | 第64-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9-75页 |
6.1 不同时期 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 第69-70页 |
6.1.1 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 | 第69-70页 |
6.1.2 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70页 |
6.2 CO_2通量的环境响应机制 | 第70-73页 |
6.2.1 CO_2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 | 第70-71页 |
6.2.2 CO_2通量对土壤温度的响应 | 第71-73页 |
6.2.3 CO_2通量对风速的响应 | 第73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3-75页 |
6.3.1 存在不足 | 第73-74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