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肉牛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1.1 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1.2 肉牛产业的技术发展 | 第13页 |
1.1.3 肉牛产业的消费概况 | 第13-14页 |
1.2 秦川牛 | 第14-15页 |
1.2.1 秦川牛简介 | 第14页 |
1.2.2 秦川牛生产性能 | 第14页 |
1.2.3 秦川牛选育改良 | 第14-15页 |
1.3 分子遗传标记 | 第15页 |
1.3.1 分子遗传标记 | 第15页 |
1.3.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 第15页 |
1.3.3 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 第15页 |
1.4 CD36 基因 | 第15-18页 |
1.4.1 CD36 的发现 | 第15-16页 |
1.4.2 CD36 的分子结构 | 第16页 |
1.4.3 CD36 的功能 | 第16-18页 |
1.5 KEAP1 基因 | 第18-20页 |
1.5.1 KEAP1 的发现 | 第18页 |
1.5.2 KEAP1 的分子结构 | 第18页 |
1.5.3 KEAP1 的功能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血样的采集及供试动物体尺和肉质性状的测量 | 第20页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2.3 基因组 DNA 制备 | 第20页 |
2.4 秦川牛 CD36 和 KEAP1 基因 PCR-RFLP 分析 | 第20-22页 |
2.4.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0-21页 |
2.4.2 PCR 扩增 | 第21页 |
2.4.3 PCR 产物纯化与测序 | 第21页 |
2.4.4 PCR-RFLP 分析 | 第21-22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3.1 血液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 第23页 |
3.2 CD36 基因结果分析 | 第23-29页 |
3.2.1 CD36 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23-25页 |
3.2.2 CD36 基因 PCR-RFLP | 第25页 |
3.2.3 CD36 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学分析 | 第25-26页 |
3.2.4 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 | 第26-27页 |
3.2.5 单个多态位点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27页 |
3.2.6 单个多态位点与秦川牛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7 不同多态位点的组合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 KEAP1 基因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3.3.1 KEAP1 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29页 |
3.3.2 KEAP1 基因 PCR-RFLP | 第29-30页 |
3.3.3 KEAP1 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学分析 | 第30-31页 |
3.3.4 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 | 第31页 |
3.3.5 单个多态位点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6 单个多态位点与秦川牛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32页 |
3.3.7 不同多态位点的组合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4-37页 |
4.1 CD36 基因研究结果讨论 | 第34-35页 |
4.2 KEAP1 基因研究结果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附录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