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中国兽医学论文--中兽医药物学论文

隐丹参酮脂质体制备及对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治疗试验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文献综述第12-22页
    第一章 子宫内膜炎、隐丹参酮及脂质体研究进展第12-22页
        1.1 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1 子宫内膜炎的病因第12-13页
            1.1.2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第13-14页
            1.1.3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第14-16页
            1.1.4 子宫内膜炎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第16页
            1.1.5 模型的评价第16-17页
        1.2 隐丹参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1 隐丹参酮的抗肿瘤作用第17页
            1.2.2 隐丹参酮的抑菌抗炎作用第17页
            1.2.3 隐丹参酮的抗氧化作用第17-18页
            1.2.4 隐丹参酮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第18页
        1.3 脂质体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脂质体的分类第18页
            1.3.2 脂质体的特点第18-19页
            1.3.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第19-20页
            1.3.4 影响脂质体稳定性的因素第20-21页
        1.4 小结第21-22页
试验研究第22-45页
    第二章 中药成分的体外抑菌活性筛选试验第22-27页
        2.1 材料第22-23页
            2.1.1 菌种第22页
            2.1.2 药物和主要试剂第22页
            2.1.3 主要仪器第22-23页
        2.2 方法第23-24页
            2.2.1 培养基的制备第23页
            2.2.2 菌液的制备第23页
            2.2.3 供试药液配制第23页
            2.2.4 抑菌效果测定第23页
            2.2.5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第23-24页
        2.3 结果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6页
            2.4.1 中药成分的体外抑菌作用第25-26页
            2.4.2 体外抑菌的试验方法第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隐丹参酮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抑菌试验第27-35页
        3.1 材料第27-28页
            3.1.1 药物第27页
            3.1.2 菌种第27页
            3.1.3 主要试剂第27页
            3.1.4 主要仪器第27-28页
        3.2 方法第28-29页
            3.2.1 隐丹参酮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8页
            3.2.2 隐丹参酮脂质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第28-29页
            3.2.3 隐丹参酮脂质体的制备第29页
            3.2.4 隐丹参酮脂质体稳定性的初步考察第29页
            3.2.5 隐丹参酮脂质体体外抑菌效果试验第29页
        3.3 结果第29-33页
            3.3.1 隐丹参酮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9-30页
            3.3.2 隐丹参酮脂质体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结果第30-31页
            3.3.3 隐丹参酮脂质体的形态及粒径第31页
            3.3.4 隐丹参酮脂质体稳定性的初步考察结果第31-32页
            3.3.5 隐丹参酮脂质体体外抑菌结果第32-33页
        3.4 讨论第33-34页
            3.4.1 隐丹参酮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第33页
            3.4.2 影响隐丹参酮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第33-34页
            3.4.3 影响隐丹参酮脂质体稳定性的因素第34页
            3.4.4 脂质体的体外抑菌活性第34页
        3.5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隐丹参酮脂质体对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治疗试验第35-45页
        4.1 材料第35-36页
            4.1.1 试验菌株第35页
            4.1.2 试验动物第35页
            4.1.3 试验药物第35页
            4.1.4 主要试剂第35页
            4.1.5 主要仪器第35-36页
        4.2 方法第36-37页
            4.2.1 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的建立第36页
            4.2.2 隐丹参酮脂质体对子宫内膜炎大鼠的治疗试验第36-37页
        4.3 结果第37-42页
            4.3.1 感染后不同时间子宫内膜炎大鼠的子宫指数变化第37-38页
            4.3.2 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子宫内膜炎大鼠的子宫剖检变化第38页
            4.3.3 感染子宫内膜炎大鼠尿液及子宫分泌物检测结果第38-39页
            4.3.4 感染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的病理学变化第39-40页
            4.3.5 隐丹参酮脂质体对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指数的影响第40页
            4.3.6 隐丹参酮脂质体对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 IL-1Β、IL-6 和 TNF-Α水平的影响第40-42页
        4.4 讨论第42-44页
            4.4.1 子宫内膜炎造模方法第42-43页
            4.4.2 隐丹参酮脂质体对大鼠子宫组织 IL-1Β、IL-6 和 TNF-Α水平的影响第43-44页
        4.5 小结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某三甲医院散居儿童保健工作质量评估及满意度调查
下一篇:秦川牛CD36和KEAP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体尺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