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

常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路面浅层劈裂强度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贯入式路面浅层强度探测仪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贯入设备和冲击设备在土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第10-12页
        1.3.2 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温度修正研究第12-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试验方案设计与试件准备第15-29页
    2.1 贯入式路面浅层强度探测仪研究进展总结第15-17页
        2.1.1 贯入式路面浅层强度探测仪测试简介第15-16页
        2.1.2 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页
        2.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2.2 评价指标和试验方案改进第17-22页
        2.2.1 评价指标的重新定义第17-18页
        2.2.2 试验方案改进第18-22页
    2.3 试验方案设计第22-23页
        2.3.1 概述第22-23页
        2.3.2 试件数量配置第23页
        2.3.3 试件编号规则说明第23页
    2.4 原材料性能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23-27页
        2.4.1 原材料性能第23-25页
        2.4.2 配合比设计第25-27页
    2.5 试件的准备第27-28页
        2.5.1 试成型试件第27页
        2.5.2 试件的准备过程与结果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劈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9-38页
    3.1 贯入规律分析第29-32页
        3.1.1 典型贯入曲线和一元线性回归显著性分析第29-30页
        3.1.2 均贯深度随压实水平的变化规律第30-32页
    3.2 劈裂强度随压实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第32-34页
        3.2.1 相同级配之间比较第32-33页
        3.2.2 不同级配之间比较第33-34页
    3.3 不同因素对劈裂强度大小的影响程度第34-36页
    3.4 均贯深度和劈裂强度变化行为的对比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劈裂强度与均贯深度的温度修正第38-50页
    4.1 同档压实水平下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密度离散性分析第38-40页
    4.2 劈裂强度温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温度修正模型第40-44页
        4.2.1 劈裂强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第40-42页
        4.2.2 劈裂强度的级配差异第42-43页
        4.2.3 劈裂强度温度修正模型第43页
        4.2.4 劈裂强度温度修正系数差异性分析第43-44页
    4.3 均贯深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温度修正模型第44-49页
        4.3.1 均贯深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第44-47页
        4.3.2 均贯深度的级配差异第47页
        4.3.3 均贯深度温度修正模型第47-48页
        4.3.4 均贯深度温度修正系数差异性分析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劈裂强度和均贯深度关系的指数回归模型与检测结果的温度修正第50-61页
    5.1 劈裂强度和均贯深度关系的回归模型比较第50-53页
    5.2 标定温度 3(31.1℃)下的指数回归关系式第53-54页
    5.3 均贯深度和劈裂强度的温度修正第54-55页
        5.3.1 劈裂强度的温度修正第54页
        5.3.2 均贯深度的温度修正第54-55页
    5.4 指数模型回归及其温度修正第55-59页
        5.4.1 模型回归第55-56页
        5.4.2 温度修正系数的调整第56-57页
        5.4.3 调整后的模型回归第57-59页
        5.4.4 仪器检测结果的温度修正第59页
    5.5 指数回归模型的级配差异性比较第59-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劈裂强度和均贯深度的反比例函数模型第61-67页
    6.1 时温等效原理简介第61-62页
    6.2 平移原理在本文中的应用设想第62页
    6.3 反比例函数模型及其温度修正第62-65页
        6.3.1 建立模型的步骤第62-63页
        6.3.2 反比例函数模型及其温度修正第63-65页
    6.4 反比例函数的级配差异性比较第65-66页
    6.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7章 模型总结和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第67-76页
    7.1 指数模型与反比例函数模型比较第67-70页
        7.1.1 模型的异同第67-68页
        7.1.2 检测结果置信区间第68-70页
    7.2 关于贯入式路面浅层强度检测参考标准的说明第70-71页
    7.3 冲击贯入法检测沥青路面浅层劈裂强度的级配差异性总结第71-72页
    7.4 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第72-76页
        7.4.1 配套程序的主要功能第72页
        7.4.2 程序算例第72-76页
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水港的集装箱出口流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下一篇:场测数据静载试验装配式梁桥参数识别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