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热点残基预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9-11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内容安排第11-14页
        1.3.1 本文的内容安排第11-12页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概述第14-22页
    2.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第14页
    2.2 蛋白质相互作用复合物的类型第14-15页
    2.3 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第15-21页
        2.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界面的性质第17-18页
        2.3.2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第18-19页
        2.3.3 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热点残基和热区第19-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特征选择方法和贝叶斯证据框架第22-32页
    3.1 特征选择第22-24页
        3.1.1 特征选择简介第22-23页
        3.1.2 两步特征选择策略第23-24页
    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第24-27页
        3.2.1 支持向量机(SVM)第24-25页
        3.2.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第25-27页
    3.3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 LS-SVM 参数选择第27-30页
        3.3.1 第一层推断第27-28页
        3.3.2 第二层推断第28-29页
        3.3.3 第三层推断第29-30页
    3.4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 LS-SVM 建模过程第30页
    3.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4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热点残基的预测第32-39页
    4.1 蛋白质特征属性的提取第33-37页
        4.1.1 序列特征属性第33-34页
        4.1.2 结构信息特征属性第34-35页
        4.1.3 其他的特征属性第35-37页
    4.2 预测模型构建第37-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39-46页
    5.1 数据集第39-41页
    5.2 模型评价指标第41-42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42-45页
        5.3.1 交叉验证和测试集上的结果第42-43页
        5.3.2 实例分析第43-45页
        5.3.3 特征分析第45页
    5.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6-48页
    6.1 工作总结第46页
    6.2 工作展望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4-55页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5-56页
详细摘要第56-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产L-赤藓酮糖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工艺的初步优化
下一篇:可口革囊星虫多肽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