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反激式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微逆变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微逆变器国外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微逆变器国内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2.3 微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 | 第18-19页 |
2 反激式微逆变器电路拓扑研究 | 第19-29页 |
2.1 微逆变器电路拓扑概述 | 第19页 |
2.2 微逆变器拓扑结构分析 | 第19-25页 |
2.2.1 常见DC-DC电路拓扑工作原理 | 第19-22页 |
2.2.2 反激拓扑工作原理及模态分析 | 第22-25页 |
2.3 有源钳位反激式微逆变器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基于滑模控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 第29-41页 |
3.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 | 第29-32页 |
3.1.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3.1.2 光伏电池的电气特性 | 第31-32页 |
3.2 常见MPPT控制策略的介绍 | 第32-36页 |
3.2.1 开路电压法和短路电流法 | 第32-33页 |
3.2.2 电导增量法 | 第33-34页 |
3.2.3 扰动观察法 | 第34-36页 |
3.3 基于滑模变结构的MPPT控制策略 | 第36-40页 |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简介 | 第36-37页 |
3.3.2 基于滑模控制的MPPT方法设计 | 第37-39页 |
3.3.3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基于模糊PI的微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 | 第41-53页 |
4.1 反激微逆变器建模 | 第41-44页 |
4.2 常见并网电流控制策略的介绍 | 第44-47页 |
4.2.1 无差拍控制法 | 第45页 |
4.2.2 重复控制法 | 第45-46页 |
4.2.3 数字PID控制法 | 第46-47页 |
4.3 模糊PI并网电流控制策略及仿真 | 第47-50页 |
4.4 仿真验证与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硬件与软件设计 | 第53-73页 |
5.1 有源钳位交错反激变换器参数设计 | 第53-56页 |
5.1.1 纹波电压和解耦电容设计 | 第54-55页 |
5.1.2 反激主开关管MOSFET选择 | 第55页 |
5.1.3 副边输出二极管选择 | 第55-56页 |
5.2 反激式变压器设计 | 第56-58页 |
5.3 控制及辅助电路设计 | 第58-65页 |
5.3.1 控制芯片 | 第58-59页 |
5.3.2 检测调理电路 | 第59-62页 |
5.3.3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2-63页 |
5.3.4 辅助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5.4 微逆变器软件设计 | 第65-70页 |
5.4.1 状态机设计 | 第65-66页 |
5.4.2 主程序 | 第66-67页 |
5.4.3 MPPT中断子程序 | 第67-68页 |
5.4.4 PI中断子程序 | 第68页 |
5.4.5 PWM子程序 | 第68-69页 |
5.4.6 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 | 第69页 |
5.4.7 故障检测处理程序 | 第69-70页 |
5.5 仿真及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