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重构--以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为视角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言第12-13页
第一章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概述第13-23页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第13-18页
  一、公司治理理论第13-14页
  二、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概念第14-15页
  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内涵第15-16页
  四、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目的第16-18页
 第二节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理论分析第18-23页
  一、委托代理理论第18-19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第19-21页
  三、分权制衡理论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发展与现状评析第23-37页
 第一节 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历史沿革第23-25页
  一、解放前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起源与演变第23-24页
  二、解放后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发展第24-25页
 第二节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5-30页
  一、独立董事不独立第26-27页
  二、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第27-29页
  三、独立董事知识背景与精力的限制第29-30页
 第三节 我国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0-34页
  一、监事会缺乏独立性第30-31页
  二、监督能力的不足第31-32页
  三、监督权力有限和缺乏行权保障第32-33页
  四、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第33-34页
 第四节 对当前我国“独立董事—监事会”模式的评析第34-37页
  一、职能重叠第34-36页
  二、关系扭曲第36-37页
第三章 外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7-52页
 第一节 一元制的美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第37-40页
 第二节 二元制的德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第40-41页
 第三节 并列制的日本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第41-43页
 第四节 选择适用制的法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第43-45页
 第五节 外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对中国的启示第45-52页
  一、不同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性比较尚不明确第45-47页
  二、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受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第47-49页
  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功能上呈现趋同第49-52页
第四章 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选择第52-63页
 第一节 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的几种改进方案第52-55页
  一、废除独立董事,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第52-53页
  二、废除监事会,完全采用独立董事制度第53-54页
  三、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共同发挥监督职能第54页
  四、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并存,授权公司任意选择权第54-55页
 第二节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存废之辩第55-59页
  一、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第55-56页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悖论——独立性缺失第56-57页
  三、独立董事制度的多重职权冲突第57-58页
  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应从独立董事的视角中解脱出来第58-59页
 第三节 中国未来的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第59-63页
  一、确立监事会为公司内部唯一监督机构的地位第60-61页
  二、审计委员会隶属于监事会第61-62页
  三、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第62-63页
第五章 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改进的保障性措施第63-77页
 第一节 完善监事会人员结构第63-66页
  一、外部监事制度不适合中国第63-64页
  二、取消职工监事制度第64-65页
  三、建立债权人监事第65-66页
 第二节 规范监事选任程序第66-68页
  一、表决权限制第67-68页
  二、累计投票制第68页
 第三节 强化监事及监事会职权第68-73页
  一、财务检查权第69-70页
  二、业务监督权第70页
  三、公司代表权第70-71页
  四、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第71-72页
  五、不当行为制止权第72-73页
 第四节 完善监事责任体系第73-75页
  一、对公司的责任第73-74页
  二、对第三人的责任第74-75页
 第五节 完善监事的经费保障和激励措施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4-85页
后记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司法引入商业判断规则的思考
下一篇:短线交易归入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