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渊源 | 第17-23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 第17页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 | 第17-18页 |
2.2 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的主要论述 | 第18-20页 |
2.2.1 列宁对意识形态内涵的新阐释 | 第18-19页 |
2.2.2 列宁对意识形态特征的新阐述 | 第19页 |
2.2.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论述 | 第19-20页 |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23页 |
2.3.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 第20-21页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3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 第23-30页 |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 第23-25页 |
3.1.1 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实践性 | 第23-24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契合中国传统文化 | 第24页 |
3.1.3 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功 | 第24-25页 |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 | 第25-27页 |
3.2.1 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基础 | 第25页 |
3.2.2 为建设党的事业提供思想保证 | 第25-26页 |
3.2.3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 第26-27页 |
3.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27-30页 |
3.3.1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时代性要求 | 第27页 |
3.3.2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要求 | 第27-28页 |
3.3.3 网络重大突发事件聚焦性要求 | 第28-30页 |
第4章 互联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 第30-36页 |
4.1 互联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1 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化 | 第30页 |
4.1.2 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的改变 | 第30-31页 |
4.1.3 互联网发展对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感染 | 第31页 |
4.2 互联网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带来机遇 | 第31-33页 |
4.2.1 互联网发展搭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新平台 | 第31-32页 |
4.2.2 互联网发展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新途径 | 第32-33页 |
4.2.3 互联网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方法 | 第33页 |
4.3 互联网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建设的挑战 | 第33-36页 |
4.3.1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 第33-34页 |
4.3.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在当前时代所面临的发展性挑战 | 第34页 |
4.3.3 互联网发展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5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对策 | 第36-47页 |
5.1 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 第36-37页 |
5.1.1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和说服力 | 第36页 |
5.1.2 坚持正面宣传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相结合 | 第36-37页 |
5.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社会思潮 | 第37-40页 |
5.2.1 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第37-38页 |
5.2.2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力度 | 第38-39页 |
5.2.3 加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育力度 | 第39-40页 |
5.2.4 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互联网错误思潮的斗争 | 第40页 |
5.3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环境建设 | 第40-43页 |
5.3.1 重视网络文化环境培育 | 第40-41页 |
5.3.2 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制度 | 第41-42页 |
5.3.3 掌握构建网络传媒阵地 | 第42-43页 |
5.4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技术运用本领 | 第43-47页 |
5.4.1 加强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 第43-44页 |
5.4.2 发展网络传播技术手段 | 第44-45页 |
5.4.3 凸显网络传媒实践运用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