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动态研究及成果 | 第15-19页 |
1.2.1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相关法律和条例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成果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价值和目的、意义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价值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1.4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LOFT模式改造发展的概述及我国工业建筑的特征 | 第24-39页 |
2.1 LOFT在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2.1.1 Loft模式的旧工业建筑改造萌芽时期 | 第24-25页 |
2.1.2 Loft模式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初步发展 | 第25-26页 |
2.1.3 Loft模式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熟推广 | 第26-27页 |
2.2 LOFT模式形成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1 保持历史原真性 | 第27页 |
2.2.2 体现经济实用性 | 第27-28页 |
2.2.3 保持空间开敞性 | 第28页 |
2.3 LOFT模式的功能更新 | 第28-32页 |
2.3.1 居住模式的更新 | 第28-29页 |
2.3.2 办公模式的更新 | 第29页 |
2.3.3 展览建筑的更新 | 第29-30页 |
2.3.4 文化教育类建筑的更新 | 第30页 |
2.3.5 创意产业园区的更新 | 第30-31页 |
2.3.6 后工业景观的更新 | 第31-32页 |
2.4 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阶段 | 第32页 |
2.4.1 近代工业建筑 | 第32页 |
2.4.2 现代工业建筑 | 第32页 |
2.5 我国工业建筑主要风格特征 | 第32-35页 |
2.5.1 折衷式 | 第32-34页 |
2.5.2 现代主义式 | 第34-35页 |
2.6 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模式的改造类别 | 第35-37页 |
2.6.1 按照层数 | 第35-36页 |
2.6.2 按照结构 | 第36-37页 |
2.6.3 按照开发形式 | 第37页 |
2.7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课题相关的理论 | 第39-54页 |
3.1 关于建筑空间 | 第39-45页 |
3.1.1 建筑空间的概念 | 第40页 |
3.1.2 工业时代的建筑空间 | 第40-43页 |
3.1.3 后工业时代的建筑空间 | 第43-45页 |
3.1.4 小结 | 第45页 |
3.2 LOFT相关的建筑思潮 | 第45-48页 |
3.2.1 极少主义 | 第45-46页 |
3.2.2 粗野主义 | 第46-47页 |
3.2.3 后现代主义 | 第47-48页 |
3.2.4 高技派 | 第48页 |
3.3 建筑美学与LOFT | 第48-51页 |
3.3.1 机器美学 | 第49页 |
3.3.2 高技美学 | 第49-50页 |
3.3.3 生态建筑美学 | 第50页 |
3.3.4 建筑美学对Loft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LOFT模式改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51-54页 |
3.4.1 尊重并延续历史文脉 | 第52页 |
3.4.2 再生性和低能耗 | 第52-53页 |
3.4.3 合理性与可利用性 | 第53-54页 |
第4章 旧工业建筑的LOFT模式改造再利用的策略方法分析 | 第54-79页 |
4.1 旧工业建筑LOFT模式改造原则 | 第54-55页 |
4.1.1 注重建筑的真实 | 第54页 |
4.1.2 保持空间的通透 | 第54-55页 |
4.1.3 创造功能的多样 | 第55页 |
4.2 LOFT改造的价值认定 | 第55-57页 |
4.2.1 Loft改造的实用价值 | 第55-56页 |
4.2.2 Loft改造的非实用价值 | 第56-57页 |
4.2.3 小结 | 第57页 |
4.3 LOFT改造前期调研 | 第57-61页 |
4.3.1 工业建筑基本状况调查 | 第57-59页 |
4.3.2 工业建筑改造前的评估 | 第59-60页 |
4.3.3 小结 | 第60-61页 |
4.4 城市设计层面的LOFT改造与再利用 | 第61-64页 |
4.4.1 维持外观环境 | 第61-62页 |
4.4.2 重塑外部空间 | 第62-63页 |
4.4.3 优化外部空间 | 第63-64页 |
4.5 建筑设计层面的LOFT改造与再利用 | 第64-72页 |
4.5.1 空间重组 | 第64-67页 |
4.5.2 局部加建 | 第67-69页 |
4.5.3 功能置换 | 第69-70页 |
4.5.4 建筑表皮更新 | 第70-72页 |
4.6 室内设计层面的LOFT改造与再利用 | 第72-74页 |
4.6.1 室内空间重塑 | 第72-73页 |
4.6.2 室内片段留存 | 第73页 |
4.6.3 室内室外相互借景 | 第73-74页 |
4.7 生态技术层面的LOFT改造与再利用 | 第74-78页 |
4.7.1 降低能耗 | 第74-75页 |
4.7.2 原材料再利用 | 第75-76页 |
4.7.3 自然通风和采光 | 第76-77页 |
4.7.4 其他生态技术 | 第77-78页 |
4.8 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案例解析及个人实践 | 第79-107页 |
5.1 国内旧工业建筑LOFT模式改造案例 | 第79-95页 |
5.1.1 北京798的Loft改造 | 第79-83页 |
5.1.2 杭州Loft49的改造 | 第83-86页 |
5.1.3 上海雕塑艺术中心的Loft转变 | 第86-90页 |
5.1.4 成都东郊记忆的Loft转变 | 第90-95页 |
5.2 国外旧工业建筑LOFT模式改造案例 | 第95-100页 |
5.2.1 英国伦敦的Loft改造—泰特现代艺术馆 | 第95-97页 |
5.2.2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Loft改造——里卡多·波菲总部 | 第97-100页 |
5.3 个人实践——合钢1958二期LOFT拟改造方案 | 第100-107页 |
5.3.1 安徽合肥钢铁厂的发展历史 | 第100页 |
5.3.2 合肥钢铁厂的改造原则 | 第100-101页 |
5.3.3 合肥钢铁厂的具体区位和价值认定 | 第101-102页 |
5.3.4 本项目的Loft改造具体实践 | 第102-105页 |
5.3.5 未来的Loft——合钢1958 | 第105-107页 |
第6章 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模式改造的总结 | 第107-112页 |
6.1 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存在的问题 | 第107-109页 |
6.1.1 欠缺从理论到政策的完善 | 第107页 |
6.1.2 缺乏雄厚的资金保证 | 第107-108页 |
6.1.3 后期发展的不确定性 | 第108页 |
6.1.4 片面性和盲目性 | 第108页 |
6.1.5 改造功能雷同 | 第108页 |
6.1.6 节能设计鲜有涉及 | 第108-109页 |
6.2 对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发展的态度 | 第109-111页 |
6.2.1 正确看待中西方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的差异 | 第109-110页 |
6.2.2 正确看待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的现象 | 第110-111页 |
6.3 我国旧工业建筑LOFT改造的展望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