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子---漫漫旅途,何处是我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1.3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3 既往研究 | 第19-20页 |
1.4 传统民居的定义及所指 | 第20-24页 |
1.4.1 我国传统民居的特点 | 第20页 |
1.4.2 本文中传统民居的所指 | 第20-24页 |
1.5 风情客栈 | 第24-28页 |
1.5.1 客栈的历史 | 第24-25页 |
1.5.2 现在的“客栈” | 第25-26页 |
1.5.3 风情客栈的定义 | 第26页 |
1.5.4 “风情”的定义 | 第26-28页 |
1.6 风情客栈与其他旅居建筑的异同 | 第28-31页 |
1.6.1 相同点 | 第28-29页 |
1.6.2 不同点 | 第29-31页 |
1.7 “风情客栈”的属性 | 第31-35页 |
1.7.1 “风情客栈”的规模 | 第31-32页 |
1.7.2 “风情客栈”的空间构成 | 第32-33页 |
1.7.3 “风情客栈”的使用对象 | 第33页 |
1.7.4 “风情客栈”的经营模式 | 第33-35页 |
第二章 融合---“风情客栈”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改造的背景和原因机制 | 第35-49页 |
2.1 “风情客栈”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改造的背景 | 第35-43页 |
2.1.1 传统聚落旅游业的发展 | 第35-36页 |
2.1.2 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 | 第36-40页 |
2.1.3 传统民居不应“静态保护”,应该“动态保护” | 第40-41页 |
2.1.4 旅游模式改变的需要 | 第41页 |
2.1.5 社会进步与消费群体的需求所然 | 第41-42页 |
2.1.6 文化交融促使人们回归本土文化 | 第42-43页 |
2.2 “风情客栈”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的原因和机制 | 第43-49页 |
2.2.1 传统民居转化为“风情客栈”的可能性 | 第43-46页 |
2.2.2 “风情客栈”的特有价值 | 第46页 |
2.2.3 二者的契合点 | 第46-47页 |
2.2.4 “风情客栈”对于城市的作用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写生---“风情客栈”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和总结 | 第49-106页 |
3.1 “风情客栈”的生态写生 | 第49-85页 |
3.1.1 丽江大研古镇“植梦”客栈 | 第49-60页 |
3.1.2 丽江大研古镇“隐泉”客栈 | 第60-68页 |
3.1.3 香格里拉古城“歇脚”客栈 | 第68-72页 |
3.1.4 剑川沙溪古镇“溪缘”客栈 | 第72-78页 |
3.1.5 束河古镇“墨香”客栈 | 第78-85页 |
3.2 “风情客栈”改建中出现的问题 | 第85-93页 |
3.2.1 私人改造,设计水平偏低 | 第86-88页 |
3.2.2 不理性的改造,造成使用不便 | 第88-91页 |
3.2.3 建筑风格的突变,造成传统元素的缺失 | 第91-92页 |
3.2.4 同质化严重,设计风格趋同 | 第92-93页 |
3.3 归纳总结---传统民居向风情客栈转化过程中有关矛盾的探讨 | 第93-106页 |
3.3.1 空间使用方式变化的矛盾 | 第93-97页 |
3.3.2 空间尺度的矛盾 | 第97-100页 |
3.3.3 封闭与开放的矛盾 | 第100-102页 |
3.3.4 结构更新的矛盾 | 第102-104页 |
3.3.5 改造过程中其他矛盾及对策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策略---传统民居形态下塑造“风情客栈”的方式方法 | 第106-136页 |
4.1 入口的营造 | 第106-108页 |
4.2 内部空间意象 | 第108-111页 |
4.2.1 传统空间意象的保留 | 第109-110页 |
4.2.2 “非传统”空间占主导 | 第110-111页 |
4.3 庭院的营造 | 第111-115页 |
4.3.1 自然景观的引入 | 第111-113页 |
4.3.2 人工设施的使用 | 第113-115页 |
4.4 建筑材料的运用 | 第115-118页 |
4.4.1 地域性材料的使用 | 第115-117页 |
4.4.2 富有表现力的材料的使用 | 第117页 |
4.4.3 现代材料的使用 | 第117-118页 |
4.5 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 | 第118-122页 |
4.5.1 传统符号的使用 | 第118-120页 |
4.5.2 色彩符号的使用 | 第120-121页 |
4.5.3 地域特有符号的使用 | 第121-122页 |
4.6 廊空间的利用 | 第122-124页 |
4.7 采光与照明 | 第124-127页 |
4.7.1 自然采光 | 第124-126页 |
4.7.2 人工照明 | 第126-127页 |
4.8 家具陈设 | 第127-129页 |
4.9 生动有效的细部设计中展示“风情” | 第129-131页 |
4.10 不利空间的处理 | 第131-133页 |
4.10.1 两栋民居之间不利空间的处理 | 第132页 |
4.10.2 楼梯下不利空间的处理 | 第132-133页 |
4.11 屋顶平台的利用 | 第133页 |
4.12 对人的感受的影响和把握 | 第133-136页 |
4.12.1 开放与私密的感受 | 第134页 |
4.12.2 序列感 | 第134页 |
4.12.3 归属感 | 第134-135页 |
4.12.4 新鲜感 | 第135-136页 |
结语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附录一 风情客栈调研汇总(部分) | 第142-151页 |
附录二 调查问卷---游客眼中的“风情客栈” | 第151-152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设计者眼中的“风情客栈”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