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导论 | 第13-17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二) 学术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大学生荣辱观失范现状 | 第17-20页 |
| 一、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扭曲与个人主义至上 | 第17-18页 |
| 二、社会功利境遇下的诚信缺失 | 第18-19页 |
| 三、公德意识淡薄与知行不一矛盾凸显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大学生荣辱观失范的原因 | 第20-23页 |
| 一、社会急剧转型,高校教育难以适应环境变迁 | 第20-22页 |
| 二、家庭教育偏离全面发展培养目标,道德修养淡化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 二、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迫切要求 | 第24页 |
| 三、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 第25-32页 |
| 第一节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25-27页 |
| 一、遵循知、情、意、行的养成规律 | 第25页 |
| 二、从优秀民族文化精髓中吸纳养分 | 第25-26页 |
| 三、坚持高标准与现实性有机融合 | 第26页 |
| 四、注重自省与他律的统一 | 第26-27页 |
| 五、强化教育的针对性 | 第27页 |
| 第二节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目标 | 第27-32页 |
| 一、升华爱国情操与为民服务意识 | 第27-28页 |
| 二、培育当代科学精神、劳动观念和创新品性 | 第28-29页 |
| 三、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诚信意识 | 第29-31页 |
| 四、提升法律素质和勤俭精神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对策 | 第32-41页 |
| 第一节 完善高校荣辱观教育机制 | 第32-34页 |
| 一、健全荣辱观学校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32-33页 |
| 二、建立学校荣辱观的示范评价与社会实践机制 | 第33页 |
| 三、建构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机制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找准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着力点 | 第34-37页 |
| 一、荣辱观教育重在培养价值选择 | 第34-35页 |
| 二、荣辱观教育应以羞耻感教育为基点 | 第35-36页 |
| 三、荣辱观教育应处理好的内在关系 | 第36-37页 |
| 第三节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 | 第37-41页 |
| 一、打造网络教育与服务咨询新平台 | 第37-38页 |
| 二、实施四个有机融合 | 第38页 |
| 三、注重学校道德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 第38-39页 |
| 四、荣辱观教育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 | 第39页 |
| 五、在道德实践中体悟与升华 | 第39-40页 |
| 六、情感入手理性升华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