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6-20页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统战经验及教训是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 第17-19页 |
(三) 崇高的党性及优秀的个人品格是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19-20页 |
二、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形成及发展过程 | 第20-24页 |
(一) 萌芽时期(1925年——1937年) | 第20-21页 |
(二) 形成时期(1937年——1949年) | 第21-22页 |
(三) 发展时期(1949年——1967年) | 第22-23页 |
(四) 完善时期(1967年——1983年) | 第23-24页 |
三、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39页 |
(一) 侨务思想 | 第24-29页 |
1、"华侨是革命之母" | 第24-26页 |
2、"‘海外关系’的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 第26-27页 |
3、华文教育必须特殊化 | 第27-28页 |
4、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 第28-29页 |
(二) 中日关系思想 | 第29-32页 |
1、"民间先行"和"以民促官" | 第29-31页 |
2、渐进式发展中日贸易 | 第31-32页 |
(三) 世界和平思想 | 第32-35页 |
1、中国人民酷爱和平 | 第32-34页 |
2、"和平运动是群众性运动" | 第34-35页 |
(四) 祖国统一思想 | 第35-39页 |
1、"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 第35-36页 |
2、"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 | 第36-37页 |
3、"爱国不分先后" | 第37-38页 |
4、初具"二国两制"思想 | 第38-39页 |
四、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9-42页 |
(一)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第39-40页 |
(二) 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 第40-41页 |
(三)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第41-42页 |
五、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的意义 | 第42-48页 |
(一) 历史意义 | 第43-45页 |
1、为完成各历史时期党的任务提供力量支撑 | 第43页 |
2、为丰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作出重大贡献 | 第43-45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45-48页 |
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广阔思路 | 第45-46页 |
2、为推动区域稳定乃至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有效途径 | 第46页 |
3、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供现实指导 | 第46-48页 |
结束语: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