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陈仓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簸箕庄滑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5页
        1.3.1 主要内容第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5页
第二章 陈仓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第15-28页
    2.1 交通位置概况第15页
    2.2 自然地理概况第15-17页
        2.2.1 地形地貌第15-16页
        2.2.2 植被类型第16-17页
    2.3 气象与水文特征第17-18页
        2.3.1 气象第17-18页
        2.3.2 水文第18页
    2.4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第18-21页
        2.4.1 地质构造第18-20页
        2.4.2 地层岩性第20-21页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1-23页
        2.5.1 新构造运动第21-23页
        2.5.2 地震第23页
    2.6 岩土体类型与特征第23-26页
        2.6.1 第四系风成堆积物和冲洪积物第23-24页
        2.6.2 软弱薄层状砂岩、泥岩岩组第24页
        2.6.3 坚硬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夹碎屑岩)第24页
        2.6.4 软弱薄层状变质岩岩组第24-25页
        2.6.5 坚硬块状花岗岩和变质岩岩组第25-26页
    2.7 水文地质特征第26-27页
    2.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第27-28页
第三章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第28-38页
    3.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第28-33页
        3.1.1 滑坡的基本类型第28-30页
        3.1.2 崩塌的主要类型第30-31页
        3.1.3 泥石流主要类型第31页
        3.1.4 地裂缝主要类型第31-32页
        3.1.5 不稳定斜坡主要类型第32-33页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33-34页
    3.3 地质灾害危害特征第34-36页
        3.3.1 灾情第34-35页
        3.3.2 成灾特点第35-36页
    3.4 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第36-38页
第四章 陈仓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第38-47页
    4.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控制第38-41页
        4.1.1 地貌第38页
        4.1.2 地形第38-41页
    4.2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1-42页
        4.2.1 新构造运动影响第41-42页
        4.2.2 活动断裂影响第42页
    4.3 地层和岩土体结构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2-43页
        4.3.1 易滑地层第42页
        4.3.2 岩土体结构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第42-43页
        4.3.3 斜坡结构类型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第43页
    4.4 河流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3页
    4.5 降雨与地表水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3-45页
        4.5.1 降雨第43-44页
        4.5.2 地表水第44-45页
        4.5.3 地下水第45页
    4.6 地震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5页
    4.7 植被对地质灾害控制第45-46页
    4.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第46-47页
第五章 簸箕庄滑坡灾害稳定性评价第47-59页
    5.1 基本特征第47-48页
    5.2 形成机理第48-50页
        5.2.1 滑坡变形过程第48-50页
        5.2.2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第50页
    5.3 稳定性评价第50-53页
        5.3.1 计算方法第50-52页
        5.3.2 计算工况及参数选取第52页
        5.3.3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第52页
        5.3.4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第52-53页
    5.4 数值模拟计算第53-59页
        5.4.1 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计算第54-55页
        5.4.2 连续降雨情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第55-56页
        5.4.3 连续降雨+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计算第56-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建议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廖承志统一战线思想
下一篇:政协提案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中的作用研究--以上海市人民政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