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公正观及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阐释第17-27页
    2.1 公正观相关理论概述第17-21页
        2.1.1 公正观的内涵第17-18页
        2.1.2 西方文化中的公正观第18-19页
        2.1.3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第19-20页
        2.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观第20-21页
    2.2 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第21-23页
        2.2.1 归因理论第21-22页
        2.2.2 从众理论第22页
        2.2.3 态度改变理论第22页
        2.2.4 面子理论第22-23页
    2.3 大学生公正观培育概述第23-27页
        2.3.1 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内涵第23页
        2.3.2 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目标第23-25页
        2.3.3 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必要性第25-27页
第三章 大学生公正观现状调查及社会心理原因分析第27-39页
    3.1 大学生公正观现状调查概况第27-28页
        3.1.1 调查目的第27页
        3.1.2 调查对象第27-28页
        3.1.3 调查内容第28页
    3.2 大学生对公正观认识呈现良好态势第28-33页
        3.2.1 大学生对公正观的理论认识较强第29-30页
        3.2.2 大学生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度高第30-32页
        3.2.3 大学生对校园公正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较强第32-33页
    3.3 大学生公正观存在的问题第33-37页
        3.3.1 大学生对公正环境的满意度低第33-35页
        3.3.2 大学生对公正的实践力不足第35-36页
        3.3.3 大学生公正观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第36-37页
    3.4 大学生公正观问题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第37-39页
        3.4.1 消极的归因模式第37页
        3.4.2 从众现象明显第37-38页
        3.4.3 不积极的态度与行为第38页
        3.4.4 不适当的面子心理第38-39页
第四章 大学生公正观培育路径探索第39-48页
    4.1 基于归因理论提升公正观认知度第39-41页
        4.1.1 开展归因训练,促进学习动力、提高公正认可度第39-40页
        4.1.2 克服归因错误和偏差,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公正观第40-41页
    4.2 基于从众效应优化公正环境第41-43页
        4.2.1 扩大群体规模,营造公正校园氛围第41页
        4.2.2 增强群体凝聚力,构筑公正向心力第41-42页
        4.2.3 运用榜样力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第42-43页
    4.3 基于态度改变方法改善态度与行为第43-46页
        4.3.1 提高高校教师的宣传引导能力第43-44页
        4.3.2 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心理第44页
        4.3.3 建设公正校园文化第44-45页
        4.3.4 实践改变态度第45-46页
    4.4 基于面子观念开辟公正观培育新思路第46-48页
        4.4.1 利用策略原则满足学生的面子需求第46页
        4.4.2 利用赞誉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第46页
        4.4.3 利用赞同方法保护学生积极面子第46-47页
        4.4.4 发挥学生自主权克服学生消极面子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制度研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
下一篇: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