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供电论文

轨道交通无接触供电变流器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无接触供电能量传输方式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外研究成果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成果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第16-17页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6页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第2章 无接触变压器基本原理及模型建立第17-25页
    2.1 无接触感应供电系统工作原理第17-18页
    2.2 无接触变压器数学模型第18-22页
    2.3 多接收线圈模型分析第22-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无接触供电变流器拓扑分析及确定第25-34页
    3.1 几种高频逆变拓扑第25页
    3.2 电压型与电流型无接触供电变流器第25-33页
        3.2.1 电压源型逆变器第26-29页
        3.2.2 电流源型逆变器第29-32页
        3.2.3 逆变器拓扑选择第32-33页
    3.3 变流器工作频率确定第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变流器的设计与仿真分析第34-57页
    4.1 原、副边漏感补偿第34-38页
        4.1.1 八种补偿拓扑第34-35页
        4.1.2 串联补偿第35-36页
        4.1.3 并联补偿第36-38页
        4.1.4 补偿方式确定第38页
    4.2 补偿电容理论计算第38-41页
        4.2.1 SS补偿电容计算第38-40页
        4.2.2 SS补偿拓扑性能分析第40-41页
    4.3 补偿电容选择依据第41-43页
    4.4 主电路仿真分析第43-56页
        4.4.1 单个接收线圈仿真第43-49页
        4.4.2 多个接收线圈仿真第49-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变流器控制及驱动设计第57-74页
    5.1 控制硬件设计第57-62页
        5.1.1 DSP硬件资源第58-59页
        5.1.2 供电电源电路第59页
        5.1.3 逻辑电平转换第59-60页
        5.1.4 采样电路第60-62页
        5.1.5 时钟电路及JTAG接口第62页
        5.1.6 复位电路第62页
    5.2 控制板软件实现第62-65页
        5.2.1 软件开发环境第62-63页
        5.2.2 程序流程图第63-65页
    5.3 IGBT驱动电路第65-72页
        5.3.1 驱动板介绍第65-68页
        5.3.2 驱动板工作原理第68-70页
        5.3.3 IGBT驱动波形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6章 硬件平台搭建及结果分析第74-81页
    6.1 实验装置简介第74-76页
    6.2 实验结果分析第76-79页
    6.3 效率及耦合系数第79-80页
        6.3.1 变流器实验效率分析第79-80页
        6.3.2 无接触变压器耦合系数第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结论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附录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驼峰溜放速度自动控制模型研究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人机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