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 | 第13-18页 |
1.2.1 贝氏体铁素体 | 第14-16页 |
1.2.2 残余奥氏体 | 第16-18页 |
1.3 无碳化物贝氏体相变 | 第18-23页 |
1.3.1 贝氏体相变机制 | 第18-19页 |
1.3.2 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 第19-20页 |
1.3.3 合金元素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 第20-23页 |
1.4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强韧化 | 第23-26页 |
1.4.1 贝氏体钢强化机制 | 第23-25页 |
1.4.2 贝氏体钢韧化机理 | 第25-26页 |
1.5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氢脆行为 | 第26-31页 |
1.5.1 氢脆的基本类型 | 第26-27页 |
1.5.2 氢脆机理 | 第27-28页 |
1.5.3 氢脆对钢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1.5.4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氢脆 | 第30-31页 |
1.6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 第31-33页 |
1.7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应用现状 | 第33-37页 |
1.7.1 铁路轨道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1.7.2 轴承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1.7.3 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 第36页 |
1.7.4 其它行业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38-4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8-39页 |
2.1.1 材料的成分 | 第38-39页 |
2.1.2 相变点测试 | 第39页 |
2.2 常规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2.1 硬度测试 | 第39页 |
2.2.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2.3 冲击性能测试 | 第39页 |
2.3 微观组织及相分析 | 第39-41页 |
2.3.1 金相组织观察 | 第39-40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页 |
2.3.3 透射电镜试验 | 第40-41页 |
2.3.4 扫描电镜试验 | 第41页 |
2.4 氢脆试验 | 第41-42页 |
2.4.1 充氢试验 | 第41页 |
2.4.2 电镀试验 | 第41页 |
2.4.3 慢拉伸试验 | 第41-42页 |
2.5 轧制变形试验 | 第42页 |
2.6 热模拟试验 | 第42页 |
2.7 低周疲劳试验 | 第42-43页 |
2.8 摩擦磨损实验 | 第43-44页 |
第3章 热处理工艺对130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58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3.2.2 试验工艺及方法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3.3.1 正火处理工艺 | 第45-49页 |
3.3.2 等温淬火工艺 | 第49-52页 |
3.3.3 高温变形处理工艺 | 第52-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研究 | 第58-74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9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4.2.2 试验工艺及方法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2页 |
4.3.1 正火无碳化物贝氏体钢 | 第59-64页 |
4.3.2 等温淬火无碳化物贝氏体钢 | 第64-69页 |
4.3.3 高温变形无碳化物贝氏体钢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变形对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氢脆特性的影响 | 第74-85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5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5.2.2 试验工艺及方法 | 第7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5.3.1 变形对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5-78页 |
5.3.2 变形对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氢脆的影响 | 第78-80页 |
5.3.3 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氢脆机理初探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 第85-99页 |
6.1 引言 | 第85页 |
6.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85-86页 |
6.2.1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6.2.2 试验工艺和方法 | 第85-8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7页 |
6.3.1 流变行为 | 第86-87页 |
6.3.2 本构模型 | 第87-92页 |
6.3.3 热加工图 | 第92-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7章 含Al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磨损和疲劳特性 | 第99-112页 |
7.1 引言 | 第99页 |
7.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99-100页 |
7.2.1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7.2.2 试验工艺及方法 | 第99-100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7.3.1 微观组织 | 第100-101页 |
7.3.2 常规力学性能 | 第101-103页 |
7.3.3 摩擦磨损性能 | 第103-107页 |
7.3.4 低周疲劳性能 | 第107-11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