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铝及其合金 | 第13-14页 |
1.1.2 连铸连轧技术的特点及分类 | 第14-16页 |
1.2 铝合金的强化机制 | 第16-19页 |
1.3 铝合金冷轧过程中织构和微观组织的变化 | 第19-22页 |
1.3.1 初始织构的作用 | 第19-20页 |
1.3.2 沉淀相的作用 | 第20页 |
1.3.3 应变的作用 | 第20-21页 |
1.3.4 铝合金冷轧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 | 第21-22页 |
1.4 铝合金的再结晶行为 | 第22-28页 |
1.4.1 再结晶形核 | 第22-24页 |
1.4.2 再结晶形核区 | 第24-28页 |
1.4.3 再结晶织构 | 第28页 |
1.5 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 | 第28-3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冷轧过程中1050铝合金单个晶粒内晶格转动行为的EBSD研究 | 第35-71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第36-37页 |
2.2.2 EBSD实验方法 | 第37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69页 |
2.3.1 冷轧过程中的1050铝合金 | 第37-45页 |
2.3.2 晶格转动 | 第45-57页 |
2.3.3 1050 铝合金单个晶粒内取向的变化 | 第57-6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3章 沉淀状态对CC2037铝合金轧制织构进展的影响 | 第71-92页 |
3.1 前言 | 第71-7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3.2.2 试样的制备 | 第72页 |
3.2.3 2037 铝合金硬度的测定 | 第72-73页 |
3.2.4 电阻率的测量 | 第73页 |
3.2.5 金相显微分析 | 第73页 |
3.2.6 宏观织构测量 | 第73-7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4-86页 |
3.3.1 CC2037铝合金热轧板冷轧前的显微组织及织构 | 第74-77页 |
3.3.2 冷轧过程中织构的演变 | 第77-81页 |
3.3.3 晶体取向的演变路径 | 第81-82页 |
3.3.4 织构演变的定量分析 | 第82-86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86-9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4章 沉淀状态对CC2037铝合金再结晶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 第92-116页 |
4.1 前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9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3-112页 |
4.3.1 CC2037铝合金热轧板初始显微组织及织构 | 第93-95页 |
4.3.2 轧制织构 | 第95-98页 |
4.3.3 再结晶晶粒结构 | 第98-103页 |
4.3.4 再结晶织构 | 第103-112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112-114页 |
4.4.1 应变诱发沉淀行为 | 第112-113页 |
4.4.2 再结晶织构 | 第113-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5章 初始晶粒尺寸对冷轧5182铝合金再结晶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 第116-132页 |
5.1 前言 | 第116-117页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17-11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18-11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19-129页 |
5.3.1 拉伸性能 | 第119-120页 |
5.3.2 显微组织 | 第120-124页 |
5.3.3 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织构的演变 | 第124-129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129-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