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 第12-16页 |
1.1.1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第12-14页 |
1.1.2 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14-15页 |
1.1.3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的智慧 | 第15-16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2.5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8页 |
1.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海绵城市 | 第20页 |
2.1.2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1-27页 |
2.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2.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3-27页 |
2.2.3 小结 | 第27页 |
第3章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 | 第27-54页 |
3.1 城市选址与布局 | 第28-33页 |
3.1.1 城市选址 | 第28-31页 |
3.1.2 城市布局 | 第31-33页 |
3.2 水系格局 | 第33-40页 |
3.2.1 流域整治 | 第33-34页 |
3.2.2 城内河流湿地系统 | 第34-40页 |
3.3 园林景观 | 第40-44页 |
3.3.1 园林与水系的关系 | 第40-42页 |
3.3.2 园内雨水处理方式 | 第42-44页 |
3.4 建筑 | 第44-48页 |
3.4.1 地基 | 第45-46页 |
3.4.2 屋顶 | 第46-47页 |
3.4.3 布局 | 第47-48页 |
3.5 治水思想 | 第48-52页 |
3.5.1 治水理论 | 第48-51页 |
3.5.2 尊崇水官 | 第51页 |
3.5.3 亲水文化 | 第51-52页 |
3.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成都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演变 | 第54-69页 |
4.1 城市选址与布局 | 第54-57页 |
4.1.1 城市选址 | 第54-55页 |
4.1.2 城市布局 | 第55-57页 |
4.2 水系格局 | 第57-62页 |
4.2.1 流域整治 | 第57-58页 |
4.2.2 城市河流湿地系统 | 第58-62页 |
4.3 园林景观 | 第62-65页 |
4.3.1 锦江园林 | 第63页 |
4.3.2 浣花溪园林 | 第63-64页 |
4.3.3 金水河景观 | 第64页 |
4.3.4 池沼园林 | 第64-65页 |
4.4 建筑 | 第65-66页 |
4.5 治水思想 | 第66-68页 |
4.5.1 治水理论 | 第66-67页 |
4.5.2 尊崇水官 | 第67页 |
4.5.3 亲水文化 | 第67-68页 |
4.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成都市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现状分析 | 第69-104页 |
5.1 城市布局结构变化 | 第69-70页 |
5.2 水系结构现状分析 | 第70-79页 |
5.2.1 研究范围界定与数据来源 | 第70-71页 |
5.2.2 河流分级 | 第71页 |
5.2.3 水系结构评价指标设定 | 第71-73页 |
5.2.4 近15年水系结构变化分析 | 第73-78页 |
5.2.5 变化趋势与特征 | 第78-79页 |
5.3 历史园林现状分析 | 第79-96页 |
5.3.1 锦江园林 | 第81-90页 |
5.3.2 浣花溪园林 | 第90-95页 |
5.3.3 金水河与池沼园林 | 第95-96页 |
5.4 古建筑存续现状与现代建筑排水模式 | 第96-97页 |
5.4.1 古建筑存续现状 | 第96-97页 |
5.4.2 现代建筑排水模式 | 第97页 |
5.5 雨洪管理思想与民众认知现状分析 | 第97-101页 |
5.5.1 雨洪管理思想 | 第97-98页 |
5.5.2 民众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 第98-101页 |
5.6 面临的问题 | 第101-104页 |
第6章 基于古代雨洪防治与利用体系的成都市现代海绵城市设计策略 | 第104-136页 |
6.1 成都古今雨洪管理体系结合 | 第104-112页 |
6.1.1 气候水文条件 | 第104-105页 |
6.1.2 海绵城市规划 | 第105-110页 |
6.1.3 古今雨洪管理体系的结合 | 第110-112页 |
6.2 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 | 第112-113页 |
6.3 完善水系结构 | 第113-119页 |
6.3.1 环城生态带水系结构完善 | 第113-117页 |
6.3.2 中心城区水系结构完善 | 第117-118页 |
6.3.3 河流廊道优化 | 第118-119页 |
6.4 优化园林绿地 | 第119-129页 |
6.4.1 二江绿地系统完善 | 第119-121页 |
6.4.2 历史园林优化 | 第121-129页 |
6.5 基于水文过程的建筑与景观一体化整合 | 第129-133页 |
6.5.1 合理布局 | 第130-132页 |
6.5.2 屋顶与地下空间利用 | 第132-133页 |
6.6 重塑水生态观 | 第133-135页 |
6.6.1 修复文化印记 | 第133-134页 |
6.6.2 复兴民俗活动 | 第134页 |
6.6.3 加强宣传教育 | 第134-135页 |
6.7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7章 总结 | 第136-139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136-13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147页 |
附表 | 第147-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