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凡例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2-22页 |
1.3.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2-14页 |
1.3.2 研究对象纪年的依据 | 第14-22页 |
1.4 名词辨析 | 第22-24页 |
1.5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7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做法分类 | 第37-60页 |
2.1 歇山山架 | 第37-42页 |
2.2 系头栿 | 第42-49页 |
2.3 丁栿 | 第49-54页 |
2.4 大角梁 | 第54-58页 |
2.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技术的类型分析 | 第60-67页 |
3.1 类型分析的选项 | 第60-61页 |
3.2 类型分析 | 第61-64页 |
3.2.1 歇山山架 | 第61页 |
3.2.2 系头栿 | 第61-63页 |
3.2.3 丁栿 | 第63-64页 |
3.2.4 大角梁 | 第64页 |
3.3 小结 | 第64-67页 |
第四章 时代标尺、技术流变规律及其技术史成因 | 第67-87页 |
4.1 时代标尺 | 第67-76页 |
4.1.1 四种形制分期 | 第67-72页 |
4.1.2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存山面构造做法总体分期 | 第72-76页 |
4.2 四期技术流变规律总结及背后的技术史成因探讨 | 第76-78页 |
4.2.1 唐代(782-907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 第76页 |
4.2.2 五代至北宋皇佑四年(907-1052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 第76-77页 |
4.2.3 北宋皇佑四年至北宋末(1052-1127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 第77-78页 |
4.2.4 金代(1127-1234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 第78页 |
4.2.5 技术流变成因探讨 | 第78页 |
4.3 余论 | 第78-85页 |
4.3.1 部分建筑年代探讨 | 第78-84页 |
4.3.2 系头栿形制变革滞后于其余三种做法技术变革时间点之原因探讨 | 第84-85页 |
4.4 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87-90页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87页 |
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5.3 论文的不足 | 第88-89页 |
5.4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附录 | 第99-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