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水平双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前言 | 第10页 |
1.2 结构振动控制简述 | 第10-12页 |
1.2.1 主动控制 | 第11页 |
1.2.2 半主动控制 | 第11页 |
1.2.3 被动控制 | 第11-12页 |
1.2.4 混合控制 | 第12页 |
1.3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应用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引言 | 第12页 |
1.3.2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应用 | 第12-14页 |
1.4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国内外研究状 | 第14-15页 |
1.5 新型电磁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研究的意义 | 第15-1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电涡流阻尼器减振原理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无阻尼动力吸振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3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4 影响主结构振幅的几个影响因子 | 第22-25页 |
2.4.1 质量比对振幅的影响 | 第22-24页 |
2.4.2 阻尼比对振幅的影响 | 第24-25页 |
2.5 阻尼器设计要点 | 第25-27页 |
2.5.1 阻尼器质量比的设定 | 第25-26页 |
2.5.2 阻尼比的调整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电涡流阻尼产生原理与计算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电涡流现象 | 第28-29页 |
3.3 电涡流阻尼力的公式推导 | 第29-33页 |
3.4 用简易方式推导电涡流阻尼力 | 第33-35页 |
3.5 电涡流阻尼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3.5.1 铜磁间隙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间隙对阻尼系数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3 导体板厚度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4 导体板厚度对阻尼系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5 垫板厚度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6 垫板厚度对阻尼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新型电涡流阻尼器的设计优化研究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新型阻尼器的构造介绍 | 第44-46页 |
4.3 关键的部件的受力分析 | 第46-48页 |
4.4 新型阻尼器的主要参数的调整 | 第48-52页 |
4.4.1 新型阻尼器固有频率的调整 | 第48-49页 |
4.4.2 新型阻尼器振动频率的测量 | 第49-51页 |
4.4.3 新型阻尼器阻尼比的调整 | 第51-52页 |
4.5 新型阻尼器永磁体的磁路优化 | 第52-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新型电涡流阻尼器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 第55-78页 |
5.1 引言 | 第55-56页 |
5.2 新型阻尼器的阻尼比的测量 | 第56-57页 |
5.3 测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57-62页 |
5.4 新型电涡流阻尼器减振效果的仿真分析 | 第62-70页 |
5.4.1 如何建立仿真模型 | 第62-63页 |
5.4.2 主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63-64页 |
5.4.3 TMD有效质量比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4 阻尼器的阻尼比的变化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 第67-70页 |
5.5 新型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试验 | 第70-74页 |
5.5.1 减振效果试验的准备工作 | 第70-71页 |
5.5.2 新型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试验 | 第71-74页 |
5.6 新型电涡流阻尼器对强迫振动的抑制效果实验 | 第74-77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77-7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