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短距离传输的光网络中高阶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以太网的发展现状第13页
    1.3 高阶调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3-17页
        1.3.1 脉冲幅度调制第14-15页
        1.3.2 无载波幅度和相位调制第15-16页
        1.3.3 直接探测OFDM第16-17页
    1.4 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7-19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19-20页
    1.6 本文组织结构第20-22页
第二章 基于相关编码的短距离高阶调制光网络的研究第22-36页
    2.1 一种基于时延与逻辑处理的迭代编码模型第22-27页
        2.1.1 短距离高速光网络中常规编码调制的应用现状第22-24页
        2.1.2 基于时延与逻辑处理电路的迭代编码方案第24-27页
    2.2 基于循环迭代编码单元的多维循环迭代编码方案第27-29页
        2.2.1 循环迭代编码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2.2.2 多维循环迭代编码方案第28-29页
    2.3 基于多维循环迭代编码进行子星座分配的QAM调制方案第29-34页
        2.3.1 基于循环迭代编码进行子星座分配的QAM调制方案第29-32页
        2.3.2 适应于短距离光网络的QAM调制方案系统模型第32-33页
        2.3.3 误码率仿真性能分析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基于循环迭代编码的脉冲振幅和位置调制方案第36-55页
    3.1 脉冲振幅和位置调制技术第36-44页
        3.1.1 OOK调制性能分析第36-37页
        3.1.2 PAM调制性能分析第37-38页
        3.1.3 PPM调制性能分析第38-39页
        3.1.4 MPPM调制性能分析第39-41页
        3.1.5 MPAPM调制性能分析第41-42页
        3.1.6 APPM调制性能分析第42页
        3.1.7 不同调制方式性能对比及分析第42-44页
    3.2 基于多维循环迭代编码模型的APPM编码调制方案第44-48页
        3.2.1 基于循环迭代编码和APPM的编码调制方案第44-47页
        3.2.2 适用于短距离交互光网络的迭代编码APPM编码调制系统方案第47-48页
    3.3 基于二维循环迭代编码的APPM方案的仿真分析第48-54页
        3.3.1 信号传输时主要受噪声影响时的误码率性能仿真分析第49-51页
        3.3.2 信号传输时主要受色散效应影响时的误码率性能仿真分析第51-53页
        3.3.3 信号功率效率仿真分析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基于小波变换和循环迭代编码的APPM-OFDM系统第55-75页
    4.1 小波变换(DWT)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之间的分析与比较第55-63页
        4.1.1 基于FFT的OFDM系统理论分析第56-58页
        4.1.2 基于DWT的OFDM系统理论分析第58-63页
    4.2 基于小波变换和循环迭代编码的APPM-OFDM系统方案第63-65页
    4.3 基于小波变换和循环迭代编码的APPM编码调制方案仿真分析第65-74页
        4.3.1 离散小波变换中不同小波基的仿真分析第67-69页
        4.3.2 光纤信道中DWT与FFT系统误码率性能仿真分析第69-70页
        4.3.3 导频参数对DWT-OFDM系统性能仿真分析第70-72页
        4.3.4 采用不同调制方式的DWT-OFDM系统性能仿真对比第72-73页
        4.3.5 混合调制方案性能仿真分析第73-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8页
    5.1 总结第75-76页
    5.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链集成端机中DSP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面向5G的IMT系统共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