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面向5G的IMT系统共存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页
    1.2 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第11-13页
    1.3 论文组织结构第13-15页
第二章 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概述第15-21页
    2.1 IMT系统候选频段第15-17页
    2.2 系统间干扰共存研究方法第17-19页
        2.2.1 确定性计算分析方法第17-18页
        2.2.2 蒙特卡洛系统级仿真方法第18-19页
    2.3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三章 IMT系统与航空移动业务共存研究第21-37页
    3.1 IMT系统模型及参数第21-26页
        3.1.1 传播模型第21-23页
        3.1.2 天线模型第23-26页
        3.1.3 其他参数第26页
    3.2 IMT系统与无线电高度计系统共存研究第26-32页
        3.2.1 共存研究场景第26-29页
        3.2.2 无线电高度计系统模型及参数第29页
        3.2.3 干扰评估准则第29-31页
        3.2.4 干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1-32页
    3.3 IMT系统与航空移动遥感地面站共存研究第32-36页
        3.3.1 共存研究场景第32-34页
        3.3.2 航空移动遥感地面站模型及参数第34页
        3.3.3 干扰评估准则第34-35页
        3.3.4 干扰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IMT系统与GSM系统共存研究第37-57页
    4.1 干扰场景第37-38页
    4.2 系统模型和参数第38-47页
        4.2.1 NB-IoT系统模型第38-41页
        4.2.2 GSM系统模型第41-42页
        4.2.3 其他参数第42-43页
        4.2.4 仿真方法第43-47页
        4.2.5 评估准则第47页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7-54页
        4.3.1 NB-IoT系统干扰GSM系统第47-52页
        4.3.2 GSM系统干扰NB-IoT系统第52-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五章 5G NR系统干扰共存研究第57-75页
    5.1 干扰场景第57-59页
    5.2 NR系统模型及参数第59-67页
        5.2.1 路径损耗模型第59-62页
        5.2.2 穿透损失模型第62-63页
        5.2.3 天线和波束赋形模型第63-65页
        5.2.4 上行传输功率控制模型第65页
        5.2.5 L2S接口映射第65-66页
        5.2.6 仿真参数第66页
        5.2.7 评估准则第66-67页
    5.3 仿真方法第67-68页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8-72页
        5.4.1 下行仿真结果第68-70页
        5.4.2 上行仿真结果第70-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75-76页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缩略语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短距离传输的光网络中高阶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无线网络流媒体传输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