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1.1.1 青藏工程走廊概况 | 第13-15页 |
1.1.2 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 | 第15-16页 |
1.1.3 冻土区路基阴阳坡相关工程病害 | 第16-19页 |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 冻土区路基阴阳坡成因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阴阳坡效应作用下路基冻融过程及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效应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热效应量化模拟 | 第27-43页 |
2.1 冻土路基数值传热模型及参数 | 第27-30页 |
2.1.1 控制微分方程 | 第27-28页 |
2.1.2 计算模型及土体参数 | 第28-29页 |
2.1.2.1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2.1.2.2 土体参数 | 第29页 |
2.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29-30页 |
2.2 路基走向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第30-35页 |
2.2.1 路堤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第30-32页 |
2.2.2 路堤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 | 第32-33页 |
2.2.3 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 第33-34页 |
2.2.4 多年冻土地基温度分布 | 第34-35页 |
2.3 年平均气温和路基高度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第35-40页 |
2.3.1 路堤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第35-36页 |
2.3.2 路堤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 | 第36-37页 |
2.3.3 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2.3.4 多年冻土地基温度分布 | 第38-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冻土区热管路基降温及阴阳坡效应处治分析 | 第43-52页 |
3.1 计算模型 | 第44-46页 |
3.1.1 控制微分方程 | 第44页 |
3.1.2 模型区域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44-46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3.2.1 热管埋设方式对路基人为上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热管埋设方式对下部多年冻土地温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3 热管埋设方式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讨论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相互热扰动研究 | 第52-61页 |
4.1 分离式路基 | 第52-53页 |
4.1.1 控制微分方程 | 第53页 |
4.1.2 模型区域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53页 |
4.2 新修筑路基的热干扰分析 | 第53-58页 |
4.2.1 间距3m工况分析 | 第53-55页 |
4.2.2 间距5m工况分析 | 第55-56页 |
4.2.3 间距10m工况分析 | 第56-57页 |
4.2.4 间距15m工况分析 | 第57-58页 |
4.3 新旧路基间热干扰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