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连梁的破坏机制与损伤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RC连梁的设计与实际震害 | 第12页 |
1.2.2 消能连梁的概念和构造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设计规范 | 第13-16页 |
1.3.2 设计方案 | 第16-19页 |
1.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传统RC连梁和消能连梁的设计 | 第20-32页 |
2.1 高层RC剪力墙结构简介 | 第20-22页 |
2.2 传统RC连梁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22-27页 |
2.2.1 不同跨高比连梁的设计 | 第23页 |
2.2.2 RC连梁的刚度计算 | 第23-25页 |
2.2.3 RC连梁的承载力计算 | 第25-27页 |
2.3 消能连梁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27-31页 |
2.3.1 消能连梁的概念和特点 | 第27-28页 |
2.3.2 刚度和强度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2.3.3 带缝钢板阻尼器设计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试验方案 | 第32-53页 |
3.1 试验目的及简介 | 第32-40页 |
3.1.1 试验目的 | 第32页 |
3.1.2 试件简介 | 第32-38页 |
3.1.3 带缝钢板阻尼器试件简介 | 第38-40页 |
3.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40-42页 |
3.2.1 加载装置和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3.2.2 加载履历设定 | 第41-42页 |
3.3 试验测量方案 | 第42-45页 |
3.3.1 应变片 | 第42-45页 |
3.3.2 变形测量 | 第45页 |
3.4 试验准备 | 第45-52页 |
3.4.1 特殊安装构件 | 第45-47页 |
3.4.2 试件制作、吊装和阻尼器安装 | 第47-51页 |
3.4.3 材性试验和试件的实际尺寸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传统RC连梁的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 | 第53-97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试验现象 | 第53-85页 |
4.2.1 试件L1试验现象(跨高比 1.2) | 第53-66页 |
4.2.2 试件M1试验现象(跨高比 1.8) | 第66-76页 |
4.2.3 试件S1试验现象(跨高比 3) | 第76-84页 |
4.2.4 试验现象小结 | 第84-85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85-93页 |
4.3.1 骨架线(刚度和承载力) | 第85-87页 |
4.3.2 滞回曲线(耗能) | 第87-90页 |
4.3.3 数据处理小结 | 第90-93页 |
4.4 传统RC连梁的变形、破坏和设计 | 第93-96页 |
4.4.1 传统RC连梁的变形和破坏 | 第93-94页 |
4.4.2 初始刚度的计算 | 第94页 |
4.4.3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94-96页 |
4.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消能连梁的破坏机理试验研究 | 第97-147页 |
5.1 前言 | 第97页 |
5.2 试验现象 | 第97-133页 |
5.2.1 试件L2试验现象(跨高比 1.2) | 第97-111页 |
5.2.2 试件M2试验现象(跨高比 1.8) | 第111-123页 |
5.2.3 试件S2试验现象(跨高比 3) | 第123-132页 |
5.2.4 试验现象小结 | 第132-133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133-145页 |
5.3.1 骨架线 | 第133-138页 |
5.3.2 滞回曲线 | 第138-142页 |
5.3.3 数据处理小结 | 第142-145页 |
5.4 消能连梁的变形和破坏 | 第145-146页 |
5.4.1 消能连梁的变形和破坏 | 第145页 |
5.4.2 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145-146页 |
5.5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