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2.1 损伤识别的确定性方法 | 第11-13页 |
1.2.2 损伤识别的不确定性方法 | 第13-14页 |
1.3 贝叶斯模型更新两阶段法主要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结构物理参数识别贝叶斯方法与MCMC抽样 | 第17-32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贝叶斯方法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1 贝叶斯公式 | 第17-18页 |
2.2.2 贝叶斯理论基本观点 | 第18页 |
2.3 贝叶斯有限元模型更新 | 第18-20页 |
2.3.1 有限元模型更新中的不确定性 | 第18-19页 |
2.3.2 贝叶斯推理方法 | 第19-20页 |
2.4 基于模态参数的结构物理参数识别贝叶斯方法 | 第20-22页 |
2.4.1 物理参数后验联合概率分布确定 | 第20-22页 |
2.4.2 基于模态参数识别存在的不足 | 第22页 |
2.5 基于结构响应的结构物理参数识别贝叶斯方法 | 第22-23页 |
2.6 MCMC抽样方法 | 第23-31页 |
2.6.1 MH算法 | 第23-24页 |
2.6.2 逐分量的自适应Metropolis算法(SCAM) | 第24-25页 |
2.6.3 改进的逐分量的自适应Metropolis算法(MSCAMH) | 第25-27页 |
2.6.4 数值算例 | 第27-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构物理参数识别贝叶斯方法数值验证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数值模型 | 第32-33页 |
3.3 五层结构物理参数识别 | 第33-39页 |
3.3.1 计算要点 | 第33页 |
3.3.2 累积损伤状态下贝叶斯模型更新步骤 | 第33-34页 |
3.3.3 识别结果 | 第34-38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损伤识别 | 第40-74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简介 | 第40-43页 |
4.3 振动台试验损伤识别 | 第43-62页 |
4.3.1 试验结构模态参数识别及物理参数初估 | 第43-46页 |
4.3.2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结果 | 第46-52页 |
4.3.3 基于结构白噪声响应的损伤识别结果 | 第52-58页 |
4.3.4 基于结构地震动响应的损伤识别结果 | 第58-62页 |
4.4 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 第62-68页 |
4.4.1 三种方法识别结果对比 | 第62-63页 |
4.4.2 识别结果与试验现象对比 | 第63-68页 |
4.5 结构地震损伤水平概率评估 | 第68-73页 |
4.5.1 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 | 第69页 |
4.5.2 结构地震损伤水平概率评估方法 | 第69-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5.1 主要工作 | 第74-7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