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保护与设计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33页
    第一节 研究依据第11-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页
        三、研究区域背景及村寨现状分析第13-18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第二节 、相关案例研究第22-31页
        一、“博物馆”式民族村寨保护案例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翁丁佤寨为例第22-25页
        二、新型“公社”研究——以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为例第25-27页
        三、梁思成所作中央民族大学建筑的设计理念研究第27-31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第31-33页
        一、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村寨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特征第31页
        二、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寨的空间结构特征第31页
        三、黔东南苗族侗族特色村寨的景观保护理念及更新设计理念第31-32页
        四、基于更新设计理念的黔东南苗族特色村寨设计方案第32-33页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第33-45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第33-35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35-36页
        一、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第35-36页
        二、数据获取及处理第36页
    第三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第36-43页
        一、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高程变化分析第37-39页
        二、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坡度变化分析第39-40页
        三、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坡向变化分析第40-43页
        四、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的地形湿度指数变化分析第43页
    第四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第43-44页
    第五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规划建议第44-45页
第三章 黔东南苗寨与侗寨的空间结构特征第45-62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45-46页
        一、研究对象第45页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45-46页
    第二节 黔东南苗寨空间结构特征——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第46-53页
        一、千户苗寨整体空间形态第47-48页
        二、千户苗寨建筑及景观特色第48-49页
        三、千户苗寨空间构成要素第49-52页
        四、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节 黔东南侗寨空间结构特征——以肇兴侗寨为例第53-62页
        一、肇兴侗寨整体空间形态第54-55页
        二、肇兴侗寨建筑及景观特色第55-56页
        三、肇兴侗寨空间构成要素第56-60页
        四、本章小节第60-62页
第四章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寨的保护及新型村寨设计策略第62-66页
    第一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寨的保护策略第62-64页
        一、采取“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对传统村寨整体保护第62-63页
        二、建立健全相关村落保护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第63页
        三、将老寨群众的发展诉求疏散出来,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第63页
        四、探索鼓励机制,保留传统文化第63-64页
    第二节 黔东南苗族侗族新型村寨的设计策略第64-66页
        一、新寨选址尊重传统习俗并结合现代遥感技术第64页
        二、新寨风格保留村落意向,留住“乡愁”第64页
        三、建设现代化民族新寨,建筑空间“集散为整”,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第64-65页
        四、突出特色产业,建设产、住、游相结合的民族村寨综合体第65-66页
第五章 黔东南新型苗族村寨设计方案第66-91页
    第一节 项目环境分析第66-69页
    第二节 设计思路第69-71页
        一、村落意向第69页
        二、地域特征第69页
        三、当代演绎第69页
        四、基地应对第69-71页
    第三节 总平面图第71-74页
        一、功能划分第72-73页
        二、各功能区关联性第73-74页
    第四节 交通流线分析图第74-75页
    第五节 景观分布与景观视线分析图第75-76页
    第六节 总体效果图第76-77页
    第七节 建筑单体分析第77-90页
        一、多功能厅第77-81页
        二、居民区第81-86页
        三、集体经营区第86-90页
    第八节 经济技术指标第90-91页
第六章 总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连梁的破坏机制与损伤控制研究
下一篇:区域竞争力视角下的水利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