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信用违约互换的运作机制 | 第18-19页 |
2.2 信用违约互换参与主体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19-24页 |
2.2.1 购买方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19-21页 |
2.2.2 出售方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1-23页 |
2.2.3 评级机构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3页 |
2.2.4 监管机构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3-24页 |
2.3 信用违约互换交易过程中法律风险分析 | 第24-27页 |
2.3.1 参照资产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4-25页 |
2.3.2 购买与出售行为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2.3.3 违约事件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2.4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的价值分析 | 第27-28页 |
2.4.1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中安全与效率价值的关系 | 第27页 |
2.4.2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中安全与效率价值的平衡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8-38页 |
3.1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模式及问题 | 第28-31页 |
3.1.1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现行监管模式 | 第28-30页 |
3.1.2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模式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体系及问题 | 第31-32页 |
3.2.1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体系现状 | 第31页 |
3.2.2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体系的问题 | 第31-32页 |
3.3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主体及问题 | 第32-34页 |
3.3.1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主体现状 | 第32-34页 |
3.3.2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主体的问题 | 第34页 |
3.4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规则及问题 | 第34-38页 |
3.4.1 市场准入规则 | 第34-36页 |
3.4.2 信息披露规则 | 第36-38页 |
第4章 域外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38-45页 |
4.1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标准协议的考察 | 第38-40页 |
4.1.1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标准协议的内容 | 第38-39页 |
4.1.2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标准协议在我国的适用 | 第39-40页 |
4.2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40-42页 |
4.2.1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的监管法律制度 | 第40-42页 |
4.2.2 美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亮点 | 第42页 |
4.3 英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考察 | 第42-45页 |
4.3.1 英国信用违约互换的监管法律制度 | 第42-44页 |
4.3.2 英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亮点 | 第44-45页 |
第5章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监管法律制度的创设 | 第45-49页 |
5.1 监管模式的总体安排 | 第45页 |
5.2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主体的设置 | 第45-46页 |
5.3 信用违约互换监管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5.4 建立针对信用违约互换的监管规则 | 第46-49页 |
5.4.1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 第46-47页 |
5.4.2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8页 |
5.4.3 建立处罚制度 | 第48页 |
5.4.4 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