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配位化合物的简述 | 第13-14页 |
1.2 巯基氮杂环类配体铜、银配合物介绍 | 第14-22页 |
1.2.1 巯基氮杂环类配体特点 | 第14-16页 |
1.2.2 d~(10)电子构型过渡金属的特点 | 第16-17页 |
1.2.3 巯基氮杂环类配体铜、银配合物的常见结构 | 第17页 |
1.2.4 巯基氮杂环类铜(Ⅰ)中Cu_6S_6结构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5 巯基氮杂环类银(Ⅰ)中Ag_6S_6结构配合物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 基于发光配合物荧光传感的概述 | 第22-31页 |
1.3.1 配合物的发光性质 | 第23-25页 |
1.3.2 基于荧光配合物阴离子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4 选题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1 试剂与药品 | 第32页 |
2.2 表征与测试手段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u_6S_6结构荧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34-55页 |
3.1 Cu_6S_6结构配合物的合成 | 第34-36页 |
3.1.1 {[Cu_6(dmpymt)_6][Cu_2I_2]}_n(1)的合成 | 第34页 |
3.1.2 [Cu_6(dmpymt)_6·H_2O](2)的合成 | 第34页 |
3.1.3 [Cu_6(pymt)_6](3)的合成 | 第34-35页 |
3.1.4 配合物1、2、3的合成讨论 | 第35-36页 |
3.2 晶体学数据和结构描述 | 第36-43页 |
3.2.1 晶体学数据 | 第36-39页 |
3.2.2 {[Cu_6(dmpymt)_6][Cu_2I_2]}_n(1)的结构描述 | 第39-41页 |
3.2.3 [Cu_6(dmpymt)_6·H_2O](2)的结构描述 | 第41-42页 |
3.2.4 [Cu_6(pymt)_6](3)的结构描述 | 第42-43页 |
3.3 Cu_6S_6结构配合物的表征 | 第43-53页 |
3.3.1 红外表征 | 第43页 |
3.3.2 热稳定性测试 | 第43-44页 |
3.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45页 |
3.3.4 荧光测试分析 | 第45-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Ag_6S_6结构荧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 第55-73页 |
4.1 Ag_6S_6结构配合物的合成 | 第55-56页 |
4.1.1 [Ag_6(dmpymt)_6](4)的合成 | 第55页 |
4.1.2 [Ag_6(dmpymt)_6](4)的合成讨论 | 第55-56页 |
4.2 晶体学数据和结构描述 | 第56-58页 |
4.2.1 [Ag_6(dmpymt)_6](4)的晶体学数据 | 第56-57页 |
4.2.2 [Ag_6(dmpymt)_6](4)的结构描述 | 第57-58页 |
4.3 Ag_6S_6结构配合物的表征 | 第58-62页 |
4.3.1 红外表征 | 第58-59页 |
4.3.2 热稳定性测试 | 第59页 |
4.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0页 |
4.3.4 固体荧光测试 | 第60-62页 |
4.4 Ag_6S_6结构配合物在荧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62-72页 |
4.4.1 配合物4对硝基苯的检测 | 第62-65页 |
4.4.2 配合物4对Cr(Ⅵ)的检测 | 第65-68页 |
4.4.3 配合物4对Fe(Ⅲ)的检测 | 第68-71页 |
4.4.4 荧光试纸的制备及应用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原位反应配合物的合成 | 第73-79页 |
5.1 基于巯基配体原位合成的配合物 | 第73页 |
5.1.1 [Cu_2I(dmtrz)]_n(5)的合成 | 第73页 |
5.1.2 [Cu_2I(dmtrz)]_n(5)的合成讨论 | 第73页 |
5.2 晶体学数据和结构描述 | 第73-76页 |
5.2.1 [Cu_2I(dmtrz)]_n(5)晶体学数据 | 第73-75页 |
5.2.2 [Cu_2I(dmtrz)]_n(5)结构描述 | 第75-76页 |
5.3 配合物5的的表征 | 第76-78页 |
5.3.1 红外表征 | 第76页 |
5.3.2 热稳定性分析 | 第76-77页 |
5.3.3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7页 |
5.3.4 配合物5固态荧光测试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