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配位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巯基氮杂环类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1.2.1 溶剂挥发法 | 第13页 |
1.2.2 扩散法 | 第13-14页 |
1.2.3 水(溶剂)热法 | 第14页 |
1.2.4 微波辅助合成法 | 第14页 |
1.3 巯基四氮唑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3.1 巯基四氮唑类配体的合成 | 第15页 |
1.3.2 巯基四氮唑类配体的结构特点 | 第15-17页 |
1.3.3 巯基四氮唑衍生物构筑的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巯基嘧啶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27-28页 |
2.2 主要测试手段和表征方法 | 第28页 |
2.3 本文所选用的配体结构式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由HM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及性质研究 | 第29-52页 |
3.1 配合物1-5的合成及配合物1和2的合成讨论 | 第29-30页 |
3.2 由HM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第30-35页 |
3.3 配合物1-5的结构描述 | 第35-41页 |
3.4 由HM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表征 | 第41-45页 |
3.4.1 配合物1-5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4.2 配合物1-5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3 配合物1-5的PXRD分析 | 第43-45页 |
3.5 配合物1、2、3的荧光性能研究 | 第45-50页 |
3.5.1 配合物1-3的固体荧光分析 | 第45-46页 |
3.5.2 配合物2检测苯胺的应用 | 第46-49页 |
3.5.3 配合物2对金属阳离子Cu~(2+),Fe~(3+)的检测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由HP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及性质研究 | 第52-63页 |
4.1 配合物6-7的合成 | 第52页 |
4.2 由HP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第52-54页 |
4.3 配合物6-7的结构描述 | 第54-57页 |
4.4 由HPMTZ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表征 | 第57-60页 |
4.4.1 配合物6-7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4.4.2 配合物6-7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8-59页 |
4.4.3 配合物6-7的PXRD分析 | 第59-60页 |
4.5 配合物6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由Hpymt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分析及性质研究 | 第63-73页 |
5.1 配合物8-9的合成及合成讨论 | 第63-64页 |
5.2 由Hpymt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 | 第64-66页 |
5.3 配合物8-9的结构描述 | 第66-68页 |
5.4 由Hpymt配体构筑的配合物的表征 | 第68-71页 |
5.4.1 配合物8-9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5.4.2 配合物8-9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5.4.3 配合物8-9的PXRD分析 | 第70-71页 |
5.5 配合物8和9的固态荧光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