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导论 | 第7-22页 |
| 1.1 选题动因 | 第7-8页 |
| 1.2 职业经理人综述 | 第8-18页 |
| 1.2.1 职业经理人的界定 | 第8-10页 |
| 1.2.2 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 第10-11页 |
| 1.2.3 职业经理人职能 | 第11-13页 |
| 1.2.4 职业经理人素养 | 第13-18页 |
| 1.3 职业经理人市场综述 | 第18-20页 |
| 1.3.1 职业经理人市场概念 | 第18-19页 |
| 1.3.3 职业经理人市场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0-22页 |
| 1.5.1 论文思路 | 第20页 |
| 1.5.2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 第2章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分析 | 第22-30页 |
| 2.1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第22-24页 |
| 2.2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法律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 2.3 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影响分析 | 第25-27页 |
| 2.4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信用环境分析 | 第27-30页 |
| 第3章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构成要素分析 | 第30-48页 |
| 3.1 职业经理人市场需求主体分析 | 第30-35页 |
| 3.1.1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 第30-32页 |
| 3.1.2 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 3.1.3 股份制企业职业经理人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 3.2 职业经理人市场供给分析 | 第35-41页 |
| 3.2.1 我国职业经理人供给来源 | 第35页 |
| 3.2.2 我国职业经理人供给数量特征 | 第35-37页 |
| 3.2.3 我国职业经理人供给质量特征 | 第37-40页 |
| 3.2.4 职业经理人供给障碍分析 | 第40页 |
| 3.2.5 职业经理人供给趋势分析 | 第40-41页 |
| 3.3 职业经理人市场中介机构-猎头公司分析 | 第41-42页 |
| 3.3.1 我国猎头公司基本概况 | 第41-42页 |
| 3.3.2 我国猎头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 3.4 我国政府角色地位有待调整 | 第42-43页 |
| 3.5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分析 | 第43-48页 |
| 3.5.1 我国职业经理人遴选机制分析 | 第43-44页 |
| 3.5.2 我国职业经理人流动机制分析 | 第44-45页 |
| 3.5.3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考评机制分析 | 第45-46页 |
| 3.5.4 我国职业经理人价格机制分析 | 第46-48页 |
| 第4章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对策研究 | 第48-59页 |
| 4.1 优化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 | 第48-51页 |
| 4.1.1 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 | 第48页 |
| 4.1.2 加强法制建设,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法律保障体系 | 第48页 |
| 4.1.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我国社会信用环境 | 第48-51页 |
| 4.2 培育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需求主体 | 第51-52页 |
| 4.2.1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改革为重要的市场需求主体 | 第51页 |
| 4.2.2 促进民营经济的升级,将民营经济培育为合格的市场需求主体 | 第51-52页 |
| 4.3 增加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有效供给 | 第52-53页 |
| 4.4 大力发展我国猎头行业 | 第53-55页 |
| 4.5 转换政府角色,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 第55-56页 |
| 4.6 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有效运行机制 | 第56-59页 |
| 4.6.1 形成公平竞争职业经理人市场遴选机制 | 第56页 |
| 4.6.2 形成职业经理人流动竞争机制 | 第56-57页 |
| 4.6.3 形成科学的职业经理人考评机制 | 第57页 |
| 4.6.4 形成合理的职业经理人价格机制 | 第57-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