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67页 |
1 分子印迹技术基础概述 | 第20-41页 |
1.1 分子印迹的发展历史 | 第20-23页 |
1.1.1 分子印迹技术概念的萌芽 | 第20-21页 |
1.1.2 分子印迹技术的逐渐发展 | 第21-22页 |
1.1.3 分子印迹技术的成熟与应用 | 第22-23页 |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23-24页 |
1.3 分子印迹技术分类 | 第24-29页 |
1.3.1 预组装法 | 第24-26页 |
1.3.2 自组装法 | 第26-28页 |
1.3.3 结合法 | 第28-29页 |
1.3.4 其它方法 | 第29页 |
1.4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第29-30页 |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30-35页 |
1.5.1 本体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 | 第30页 |
1.5.2 沉淀聚合(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 第30-31页 |
1.5.3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第31页 |
1.5.4 悬浮聚合(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 第31-32页 |
1.5.5 原位聚合(In Situ Polymerization) | 第32页 |
1.5.6 表面分子印迹法(Surface Molecular Imprinting) | 第32-34页 |
1.5.7 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印迹法 | 第34-35页 |
1.6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35-40页 |
1.6.1 分离领域 | 第35-36页 |
1.6.2 模拟抗体与受体 | 第36-37页 |
1.6.3 模拟酶催化剂 | 第37-38页 |
1.6.4 仿生传感器 | 第38-40页 |
1.7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新热点 | 第40-41页 |
1.7.1 可控分子印迹技术 | 第40-41页 |
1.7.2 基于贻贝粘附蛋白结构类似物聚多巴胺的水相分子印迹技术 | 第41页 |
2 几种典型的海洋及食品污染物概述 | 第41-46页 |
2.1 除草剂2,4-滴 | 第41-42页 |
2.2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 | 第42-44页 |
2.3 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 | 第44-45页 |
2.4 三聚氰胺 | 第45-46页 |
3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第46-49页 |
3.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6-48页 |
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7页 |
第二章 核壳结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用于2,4-滴的检测 | 第67-84页 |
1 前言 | 第6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68-69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68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68-69页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9页 |
2.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9页 |
2.4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分子印迹 | 第69-70页 |
2.4.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羟基活化 | 第69页 |
2.4.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苄基化 | 第69-70页 |
2.4.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RAFT链转移剂功能化 | 第70页 |
2.4.4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引发RAFT分子印迹 | 第7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9页 |
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70-71页 |
3.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71-72页 |
3.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分子印迹 | 第72-73页 |
3.4 表面印迹核壳结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貌表征 | 第73-74页 |
3.5 表面印迹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吸附性能 | 第74-77页 |
3.5.1 固定2,4-D浓度 | 第74-75页 |
3.5.2 固定核壳结构纳米颗粒浓度 | 第75-77页 |
3.5.3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对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 | 第77页 |
3.6 竞争型荧光结合分析2,4-D | 第77-78页 |
3.7 海水中2,4-D的分析 | 第78-79页 |
4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三章 表面分子印迹磁性纳米颗粒用于双酚A的检测 | 第84-101页 |
1 前言 | 第8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4-8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85-86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85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85-86页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86页 |
2.3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6-87页 |
2.4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分子印迹 | 第87-88页 |
2.4.1 Fe_3O_4@silica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7页 |
2.4.2 Fe_3O_4@silica@NH_2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7页 |
2.4.3 Fe_3O_4@silica@Br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7-88页 |
2.4.4 表面引发ATRP合成Fe_3O_4@SiO_2@MIP磁性纳米颗粒 | 第88页 |
2.5 Fe_3O_4@SiO_2@MIP纳米颗粒对双酚A的识别性能 | 第88页 |
2.6 Fe_3O_4@SiO_2@MIP纳米颗粒用于海水中双酚A的检测 | 第88-89页 |
2.7 色谱条件 | 第8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7页 |
3.1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89-90页 |
3.2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 第90-92页 |
3.3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分子印迹 | 第92页 |
3.4 表面分子印迹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形貌表征 | 第92-93页 |
3.5 表面分子印迹Fe_3O_4纳米颗粒的磁分离性能 | 第93-94页 |
3.6 表面分子印迹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吸附性能 | 第94-96页 |
3.7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96-97页 |
3.8 海水中双酚A的分离与分析 | 第97页 |
4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用于软骨藻酸的检测 | 第101-117页 |
1 前言 | 第101-10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2-107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02-103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102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102-103页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03页 |
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第103-104页 |
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能 | 第104页 |
2.5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罐装与活化 | 第104-105页 |
2.5.1 固相萃取柱的罐装 | 第104页 |
2.5.2 固相萃取柱的活化 | 第104-105页 |
2.6 贝类样品和海水样品的制备 | 第105页 |
2.7 固相萃取操作 | 第105-106页 |
2.7.1 软骨藻酸标准溶液固相萃取 | 第105页 |
2.7.2 贝类样品提取液固相萃取 | 第105-106页 |
2.7.3 海水样品中软骨藻酸的固相萃取 | 第106页 |
2.8 色谱条件 | 第106页 |
2.9 质谱条件 | 第106-10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4页 |
3.1 软骨藻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07页 |
3.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能 | 第107-108页 |
3.3 贝类中软骨藻酸的提取 | 第108-109页 |
3.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109页 |
3.5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学考查 | 第109-110页 |
3.5.1 工作曲线绘制 | 第110页 |
3.5.2 精密度 | 第110页 |
3.5.3 稳定性 | 第110页 |
3.6 贝类样品中软骨藻酸的分离与分析 | 第110-111页 |
3.7 海水中软骨藻酸的分离与分析 | 第111-112页 |
3.8 固相萃取小柱吸附软骨藻酸的质谱验证 | 第112-114页 |
4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基于分子印迹的仿生传感器用于软骨藻酸的检测 | 第117-134页 |
1 前言 | 第117-11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8-12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18-119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118-119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119页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19页 |
2.3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的原位制备 | 第119-120页 |
2.4 贝类样品的制备 | 第120页 |
2.5 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 | 第12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9页 |
3.1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的原位制备 | 第120-121页 |
3.2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的表征 | 第121-123页 |
3.2.1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形貌表征 | 第121-122页 |
3.2.2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红外表征 | 第122-123页 |
3.3 软骨藻酸在仿生传感器上的吸附研究 | 第123-124页 |
3.4 不同条件对仿生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3.4.1 聚多巴胺分子印迹膜制备条件对仿生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3.4.2 检测溶液pH值对对仿生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3.5 仿生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26-127页 |
3.6 仿生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127-128页 |
3.7 再生性能研究 | 第128-129页 |
4. 结论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第六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用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 第134-153页 |
1 前言 | 第134-13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35-140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35-136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135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135-136页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36页 |
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第136-137页 |
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能 | 第137页 |
2.5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罐装与活化 | 第137页 |
2.5.1 固相萃取柱的罐装 | 第137页 |
2.5.2 固相萃取小柱的活化 | 第137页 |
2.6 奶制品样品的制备 | 第137-138页 |
2.6.1 液态奶(纯牛奶)样品的制备 | 第137页 |
2.6.2 固态奶(奶粉)样品的制备 | 第137-138页 |
2.7 固相萃取操作 | 第138-139页 |
2.7.1 三聚氰胺标准溶液固相萃取 | 第138页 |
2.7.2 加标奶制品提取液固相萃取 | 第138-139页 |
2.8 色谱条件 | 第139页 |
2.9 质谱条件 | 第139-1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40-150页 |
3.1 三聚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140-141页 |
3.2 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性能 | 第141-142页 |
3.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142-143页 |
3.4 液相色谱分析三聚氰胺方法学考查 | 第143-144页 |
3.4.1 工作曲线绘制 | 第143页 |
3.4.2 精密度 | 第143页 |
3.4.3 稳定性 | 第143-144页 |
3.5 液态奶的固相萃取分析 | 第144-145页 |
3.6 固态奶的固相萃取分析 | 第145-146页 |
3.7 固相萃取小柱吸附三聚氰胺的质谱验证 | 第146-149页 |
3.8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再生性能研究 | 第149-150页 |
4 结论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3-156页 |
缩略语注释 | 第156-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1-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