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3-17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7-2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3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4-3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1.1 物流服务供应链违约风险 | 第24-26页 |
2.1.2 违约相关性 | 第26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26-35页 |
2.2.1 违约相关性的研究 | 第27-28页 |
2.2.2 违约传染的研究 | 第28-29页 |
2.2.3 物流企业违约风险的研究 | 第29-31页 |
2.2.4 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 | 第31-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LSSC违约风险的形成机理 | 第36-67页 |
3.1 认识LSSC违约风险 | 第36-41页 |
3.1.1 概念说明 | 第37页 |
3.1.2 风险分类 | 第37-39页 |
3.1.3 LSSC违约风险的特殊性 | 第39-40页 |
3.1.4 LSSC违约风险传染机理 | 第40-41页 |
3.2 LSSC违约风险因素识别 | 第41-49页 |
3.2.1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1-44页 |
3.2.2 内部环境因素 | 第44-47页 |
3.2.3 成员特质因素 | 第47页 |
3.2.4 违约传染因素 | 第47-49页 |
3.3 LSSC违约风险的影响效应 | 第49-63页 |
3.3.1 成员违约风险及影响 | 第49-51页 |
3.3.2 违约传染风险及影响 | 第51-54页 |
3.3.3 成员违约相关及影响 | 第54-63页 |
3.4 LSSC违约风险度量思路 | 第63-66页 |
3.4.1 传统违约风险度量框架的缺陷 | 第63-64页 |
3.4.2 LSSC违约风险度量框架 | 第64-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成员企业自身违约风险度量 | 第67-85页 |
4.1 企业违约风险度量理论与模型基础 | 第67-71页 |
4.1.1 传统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 第68-70页 |
4.1.2 现代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 第70-71页 |
4.2 成员企业自身违约风险度量—基于传统模型 | 第71-77页 |
4.2.1 风险评估指标确定 | 第72-73页 |
4.2.2 成员企业违约风险度量——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3-75页 |
4.2.3 实例分析 | 第75-77页 |
4.3 成员企业自身违约风险度量—基于现代模型 | 第77-84页 |
4.3.1 KMV模型基础 | 第78-79页 |
4.3.2 成员企业违约风险度量实证研究——基于KMV模型 | 第79-80页 |
4.3.3 模型参数设计 | 第80-81页 |
4.3.4 数据采集与计算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合作伙伴违约传染风险度量 | 第85-98页 |
5.1 合作伙伴违约传染风险概述 | 第85-87页 |
5.1.1 企业违约传染风险的研究 | 第85-86页 |
5.1.2 合作伙伴违约传染风险的特殊性 | 第86-87页 |
5.2 企业违约传染风险度量模型基础 | 第87-88页 |
5.2.1 结构模型 | 第87-88页 |
5.2.2 强度模型 | 第88页 |
5.3 合作伙伴违约传染风险度量 | 第88-97页 |
5.3.1 强度模型建立 | 第89-91页 |
5.3.2 条件独立约化模型—因果传染 | 第91-93页 |
5.3.3 合作伙伴违约传染风险建模 | 第93-96页 |
5.3.4 特例分析——两个成员单向违约传染风险 | 第96-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LSSC整体违约风险度量—基于违约相关的视角 | 第98-122页 |
6.1 LSSC违约相关性的存在及成因 | 第98-101页 |
6.1.1 LSSC违约相关性 | 第98-100页 |
6.1.2 违约相关性的成因 | 第100-101页 |
6.2 违约风险相关性计量方法综述 | 第101-109页 |
6.2.1 传统方法 | 第101-103页 |
6.2.2 Copula函数方法 | 第103-109页 |
6.3 基于COPULA函数的LSSC整体违约风险度量 | 第109-112页 |
6.3.1 基于强度模型的Copula模型 | 第110-111页 |
6.3.2 违约风险度量过程 | 第111-112页 |
6.4 物流信用评级信息与COPULA函数结合 | 第112-120页 |
6.4.1 物流企业信用评级信息 | 第113-115页 |
6.4.2 Copula函数构建 | 第115-118页 |
6.4.3 各信用级别联合违约概率计算 | 第118-120页 |
6.4.4 各信用级别企业违约概率计算 | 第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附录 | 第136-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